膀胱灌注后的不良反应
膀胱灌注后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能伴随血尿或发热。膀胱灌注主要用于治疗膀胱癌或膀胱炎等疾病,药物刺激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上述症状。
膀胱灌注后尿频尿急通常与药物对膀胱黏膜的刺激有关。常用化疗药物如吡柔比星、丝裂霉素可能引发膀胱痉挛,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且急迫感明显。这类症状多在灌注后1-2天内自行缓解,期间建议减少咖啡因摄入,使用温水坐浴可缓解不适。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下腹坠胀,需复查排除化学性膀胱炎。
血尿多发生在灌注后24小时内,与黏膜损伤或肿瘤组织脱落有关。肉眼血尿时应增加每日饮水量至2000毫升以上,避免剧烈运动。镜下血尿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但若出现血块或血红蛋白下降,需及时进行膀胱冲洗。灌注前使用肝素化盐水预冲导管,能降低黏膜出血概率。
发热超过38摄氏度可能提示尿路感染,需进行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预防性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可降低感染风险。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出现寒战高热,必要时需住院进行静脉抗生素治疗。灌注操作中严格无菌技术是关键预防措施。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或皮疹,与灌注药物中的辅料有关。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应在灌注前告知医生,必要时进行皮试。出现过敏性休克需立即终止灌注并注射肾上腺素。选择生物相容性更好的灌注药物如卡介苗,能减少过敏发生。
膀胱灌注后应保持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避免辛辣食物刺激泌尿系统。治疗后1周内不宜进行游泳、骑行等可能压迫膀胱的活动。建议记录排尿日记监测症状变化,若出现持续腰痛或尿量减少需警惕输尿管梗阻。定期复查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