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低血压是怎么回事
低血压可能由遗传因素、体位改变、脱水、心脏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病因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存在家族性低血压倾向,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异常有关。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晨起头晕、轻微乏力,但日常活动不受限。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可适当增加钠盐摄入。
2、体位改变
快速起立时发生的体位性低血压,与血液重新分布延迟相关。常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者,伴随眼前发黑、站立不稳。需缓慢变换体位,穿弹力袜改善静脉回流,必要时使用屈昔多巴胶囊等药物。
3、脱水
高温环境出汗、腹泻呕吐导致体液丢失时,血容量不足会引发低血压。患者出现口渴、皮肤弹性下降,严重时意识模糊。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Ⅲ,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
4、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发心源性低血压。常伴随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治疗包括阿替普酶注射液溶栓、盐酸胺碘酮片控制心律等。
5、内分泌紊乱
肾上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内分泌疾病可引起持续性低血压。典型症状包含皮肤色素沉着、怕冷、体重增加。需完善激素检查,替代治疗如醋酸氢化可的松片需终身服用。
日常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起身。饮食可适当增加含盐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富含钠离子的食材。适度进行游泳、快走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血管张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沐浴。若出现晕厥、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