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症状及治疗
慢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治疗方式主要有鼻腔冲洗、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抗组胺药物、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
1、鼻腔冲洗
鼻腔冲洗是慢性鼻炎的基础治疗方法,通过生理盐水或专用冲洗液清除鼻腔分泌物和过敏原。操作时使用洗鼻器将液体从一侧鼻孔灌入,从另一侧流出,每日可重复进行1-2次。该方法能缓解鼻黏膜水肿,改善鼻塞症状,尤其适用于粉尘或花粉过敏者。冲洗后可能出现短暂鼻腔刺激感,一般无须特殊处理。
2、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抑制鼻腔炎症反应。药物直接作用于鼻黏膜,能减轻充血水肿,降低分泌物黏稠度,对过敏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均有疗效。使用时应保持头部直立,避免喷向鼻中隔。可能出现鼻腔干燥或轻微出血等不良反应,通常不影响继续治疗。
3、抗组胺药物
盐酸左卡巴斯汀鼻喷雾剂、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缓解过敏症状。这类药物能快速减轻鼻痒、喷嚏和清水样涕,适用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发作期。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地氯雷他定片具有抗炎作用,可长期使用。服药期间可能出现嗜睡、口干等副作用,驾驶前需谨慎。
4、免疫治疗
针对尘螨、花粉等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可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逐渐增加浓度的过敏原提取物,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该疗法需要持续3-5年,能显著降低症状严重程度和药物依赖。治疗初期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过敏反应,需在医疗机构监护下进行。
5、手术治疗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等适用于结构异常或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患者。手术可扩大鼻腔通气空间,但可能引起鼻腔干燥、结痂等并发症。术后需定期清理鼻腔,使用黏膜修复剂促进愈合。伴有鼻息肉或鼻窦炎者可能需要联合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慢性鼻炎患者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尘螨和花粉浓度。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冬季注意保暖防寒,外出佩戴口罩阻隔冷空气刺激。适度运动可增强鼻黏膜抵抗力,但雾霾天气应减少户外活动。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脓性分泌物时应及时复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