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指什么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为特征的慢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言语紊乱及社会功能退化。
1、核心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阳性症状指异常体验或行为,如幻听、被害妄想、思维被插入感。幻听常表现为听到不存在的声音评论或命令,妄想内容多与被迫害、被控制有关。阴性症状表现为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意志减退,患者可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社交能力明显下降。
2、认知障碍
约85%患者存在注意力、工作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损害。患者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完成简单任务,逻辑推理能力下降,抽象思维困难。这些症状常在疾病早期出现,且与功能预后密切相关。
3、发病机制
发病与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谷氨酸能系统异常等神经生化改变有关。脑结构影像可见侧脑室扩大、前额叶灰质体积减少。遗传因素占发病风险的80%,一级亲属患病概率较常人高10倍。
4、疾病进程
多数患者经历前驱期、急性期和残留期三个阶段。前驱期可出现睡眠障碍、敏感多疑等非特异性症状,持续数月到数年。急性期症状充分显现,残留期部分症状持续存在但严重程度减轻。
5、诊断标准
需符合ICD-11中两项以上核心症状持续1个月,并排除物质滥用、脑器质性疾病等。症状需导致社会、职业功能明显下降,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方可确诊。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长期规范治疗,家属应学习疾病管理知识,创造低应激环境。定期复诊评估药物疗效,配合认知矫正训练和社会技能训练。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摄入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适量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症状改善。早期识别前驱期症状并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