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有什么副作用
骨髓穿刺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主要有局部疼痛、出血或血肿、感染、穿刺失败、晕厥等。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但整体安全性较高,需由专业医生规范操作。
1、局部疼痛
穿刺过程中可能因骨膜刺激出现短暂疼痛,通常持续1-2天,可通过热敷或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程度与个体耐受性相关,儿童或敏感人群可能需提前使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2、出血或血肿
穿刺后按压不当可能引发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者风险更高。表现为穿刺点渗血或皮下淤青,需立即加压包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凝药物者需提前告知医生。
3、感染
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免疫力低下者需预防性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该风险。
4、穿刺失败
骨质硬化或操作失误可能导致取材不足,需更换部位重复穿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发生,必要时需在影像引导下进行。
5、晕厥
紧张或疼痛刺激可能引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出现头晕、冷汗甚至短暂意识丧失。检查前充分沟通可减少心理应激,发生晕厥后立即平卧并监测生命体征。
骨髓穿刺后需保持穿刺点干燥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或泡澡。观察有无持续疼痛、发热等异常,出现血肿可冰敷处理。检查后建议进食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延长按压时间至30分钟以上,必要时复查血常规。若穿刺部位出现化脓、剧烈疼痛或发热超过38.5℃,应及时返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