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是怎么引起的
扁平足可能由遗传因素、足部肌肉韧带松弛、外伤、神经系统疾病、后天负重过度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足弓塌陷、行走易疲劳、足底疼痛等症状。
1、遗传因素
部分先天性扁平足与家族遗传有关,父母存在足弓发育异常可能增加子女患病概率。此类患者幼年即可出现足弓低平,但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建议家长定期观察儿童足部发育情况,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跑跳运动。
2、足部肌肉韧带松弛
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或足底筋膜松弛会导致足弓支撑力下降,常见于长期缺乏锻炼的人群。表现为站立时足弓消失,可能伴随跟骨外翻。可通过足趾抓毛巾训练、赤足沙滩行走等锻炼增强足部肌力。
3、外伤因素
足踝部骨折、韧带撕裂等损伤可能破坏足弓力学结构,多见于运动创伤或意外跌落。急性期会出现肿胀淤血,后期可能遗留永久性扁平足。伤后需严格制动,必要时使用足弓支撑垫辅助康复。
4、神经系统疾病
脑瘫、脊髓灰质炎等疾病导致足部肌张力异常,引发神经源性扁平足。常伴有步态不稳、肌肉萎缩等神经系统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配合矫形鞋垫改善行走功能。
5、后天负重过度
长期负重劳动、肥胖或妊娠期体重骤增会使足弓承压过大,逐渐塌陷形成获得性扁平足。多见于搬运工人、肥胖人群,早期表现为傍晚足部酸胀。建议控制体重,避免长时间站立,选择有足弓支撑的鞋子。
日常应注意选择鞋帮稳固、足弓处有支撑的鞋子,避免穿平底鞋或拖鞋长时间行走。体重超标者需通过饮食调节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减重。出现持续足痛时可尝试温水泡脚缓解,若保守措施无效或伴随关节变形,应及时至足踝外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矫形器具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