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治疗中耳炎
预防和治疗中耳炎可通过保持耳部卫生、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及时就医用药、控制过敏因素、增强免疫力等方式进行干预。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腺样体肥大、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部卫生
避免用尖锐物品掏耳,游泳或洗澡时防止污水进入耳道。耳道潮湿易滋生细菌,可用干净棉签轻轻吸干外耳道水分。若已有耳部不适,应暂停佩戴耳机或耳塞,减少对外耳道的刺激。
2、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或鼻炎时,鼻腔分泌物可能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出现鼻塞时可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器清洁,擤鼻涕时需单侧交替进行。儿童需家长监督避免用力擤鼻,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等抗过敏药物。
3、及时就医用药
急性中耳炎发作时可能出现耳痛、听力下降,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化脓性中耳炎需配合使用硼酸酒精滴耳液消毒。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者可能需要鼓膜穿刺或鼓室成形术。
4、控制过敏因素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后,可能引发咽鼓管水肿。建议定期清洗床品,使用防螨寝具,严重过敏时可遵医嘱服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揉鼻、揉眼等过敏征兆。
5、增强免疫力
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锌。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中耳炎发生率较低,可能与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有关。冬季可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降低继发中耳感染概率。
预防中耳炎需注意避免二手烟暴露,吸烟环境会加重咽鼓管功能障碍。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治疗期间应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避免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若出现持续耳闷、耳鸣或眩晕,可能提示并发症,需尽快进行耳内镜和听力检查。日常可练习捏鼻鼓气法帮助调节中耳压力,但急性感染期禁止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