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皮肤着色真菌病
皮肤着色真菌病是由暗色孢科真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疣状增生、结节或斑块,病灶表面常有黑色点状痂皮。致病菌主要有裴氏着色霉、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等,通过皮肤外伤侵入人体。
1、病因与感染途径
皮肤着色真菌病的病原体多为腐生性暗色真菌,常见于土壤、腐烂植物中。感染多发生于四肢暴露部位,尤其是足部和小腿。农民、园艺工作者等户外劳动者因皮肤易受外伤且接触病原体概率高,属于高危人群。真菌通过皮肤微小破损侵入,潜伏期可达数月至数年。
2、典型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红色丘疹或脓疱,逐渐发展为疣状或菜花状增生性皮损。特征性表现为皮损表面散布黑色小点,实为真菌孢子聚集形成的痂皮。病变多单侧分布,进展缓慢,可伴随轻度瘙痒但通常无疼痛。未经治疗者可长期不愈,严重时导致淋巴管炎或象皮肿。
3、诊断方法
通过皮损刮取物直接镜检可见棕色分隔菌丝或厚壁孢子可初步诊断。真菌培养是确诊金标准,需使用含抗生素的沙氏培养基,培养2-4周可见棕黑色菌落生长。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可见棕色真菌成分。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技术可辅助菌种鉴定。
4、药物治疗方案
轻中度感染可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400mg/日,疗程6-12个月。特比萘芬片250mg/日对部分菌种有效。局部可使用10%碘化钾软膏或阿莫罗芬乳膏。严重病例需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或采用伊曲康唑注射液序贯治疗。所有抗真菌药物均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5、物理与手术治疗
局限性皮损可采用液氮冷冻、CO2激光或电灼等物理治疗。大面积增生性病变需手术切除后植皮,术前术后需配合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光动力疗法对部分病例有效。治疗期间应避免患处外伤,接触土壤时做好防护措施。
预防皮肤着色真菌病需加强劳动保护,从事农业、园艺等工作时穿戴防护手套和长靴,皮肤出现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患者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扩散。治疗期间每月复查真菌学检查直至转阴,完成疗程后仍需随访1年以上防止复发。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可适量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E等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