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区别有哪些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疱疹分布部位及并发症风险。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疱疹集中于咽峡部;手足口病则由肠道病毒如EV71引发,疱疹多见于手、足、口及臀部,且重症概率更高。
1、病原体差异
疱疹性咽峡炎多由柯萨奇病毒A组2、4、5、6、8、10、16型感染所致,少数由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病原体以肠道病毒71型及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其中EV71感染易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两种疾病均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但手足口病传染性更强。
2、疱疹分布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局限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等咽峡部位,呈灰白色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手足口病疱疹除口腔外,还会出现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直径2-4毫米,周围有红晕,口腔疱疹与咽峡炎类似但分布更广泛。
3、症状严重程度
疱疹性咽峡炎以突发高热、咽痛、拒食为主要表现,发热持续2-4天,极少出现并发症。手足口病多数为低热,但EV71感染可能引发脑炎、肺水肿等重症,表现为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需警惕病情进展。
4、病程与预后
疱疹性咽峡炎病程约1周,溃疡愈合后无后遗症。手足口病轻症7-10天自愈,重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遗留神经系统损害。EV71感染患儿康复后仍可能通过粪便排毒2-4周,需加强隔离。
5、预防措施
两种疾病均需注意手卫生、玩具消毒,但手足口病可通过接种EV71疫苗预防。疱疹性咽峡炎暂无疫苗,流行期间应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患儿均需隔离至症状消失,手足口病需额外观察是否出现嗜睡、呕吐等重症征兆。
家长发现儿童口腔疱疹时,应观察是否伴随手足皮疹,测量体温并记录精神状态。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给予流质饮食缓解咽痛,手足口病患儿需每日检查皮疹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无力或呼吸异常,须立即就医。日常注意室内通风,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污染物,康复期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