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是什么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功效,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表虚自汗等症状。食用方法包括煎汤、泡水、炖汤等。
1、补气升阳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能补益脾肺之气。适用于中气下陷引起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升麻、柴胡配伍。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可配伍党参、白术增强补气效果。气血两虚者可与当归同用,如当归补血汤。
2、益卫固表
黄芪能增强卫外功能,改善表虚不固所致的自汗恶风。玉屏风散即以黄芪为主药,配伍防风、白术治疗反复感冒。夜间盗汗属气阴两虚者,需配伍滋阴药如麦冬、五味子。
3、利水消肿
通过补气促进水液代谢,对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有效。慢性肾炎蛋白尿可配伍茯苓、泽泻。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需配合葶苈子、附子等强心利尿药。
4、托毒生肌
黄芪能促进疮疡溃烂面愈合,用于气血不足的疮疡久溃不敛。外科常用黄芪内托散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皮肤溃疡可外用黄芪粉末配合红外线照射。
5、调节免疫
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可用黄芪注射液。过敏性鼻炎发作期可配伍辛夷、苍耳子。
使用黄芪时需注意实证及阴虚阳亢者慎用,感冒发热期间暂停服用。日常可取5-10克黄芪切片沸水冲泡代茶,或与鸡肉、排骨炖汤。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配伍用药,连续服用不宜超过2个月,服药期间忌食萝卜、浓茶。出现口干咽痛等上火症状时应减量或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