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炎症是因为什么引起的
小肠炎症可能由感染性因素、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异常、缺血性损伤、放射性损伤等原因引起。小肠炎症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症状。
1、感染性因素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是小肠炎症的常见原因。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诺如病毒等病原体可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消化道。感染后小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导致吸收功能障碍。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阿奇霉素分散片,或抗寄生虫药如阿苯达唑片。严重脱水时需静脉补液。
2、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可能损伤小肠黏膜。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注射液也会引起化学性肠炎。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的腹痛伴黏液血便。治疗需停用致病药物,使用蒙脱石散保护黏膜,必要时改用塞来昔布胶囊等对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
3、自身免疫异常
克罗恩病属于自身免疫性肠炎,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但好发于回肠末端。患者体内产生异常抗体攻击肠道组织,形成透壁性炎症。典型症状包括慢性腹泻、腹部包块和肛周病变。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重症需用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调节免疫。
4、缺血性损伤
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会导致小肠供血不足。常见于房颤患者心脏血栓脱落,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突发剧烈腹痛后出现血便提示肠黏膜坏死。需紧急使用注射用尿激酶溶栓,必要时行肠系膜血管介入治疗。慢性缺血可口服盐酸沙格雷酯片改善循环。
5、放射性损伤
盆腔或腹部放疗后会引发放射性肠炎,电离辐射直接损伤快速增殖的肠上皮细胞。多在放疗后2-3周出现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治疗用谷氨酰胺颗粒修复黏膜,腹泻严重时加用复方地芬诺酯片。需调整放疗方案并加强营养支持。
小肠炎症患者应保持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可进食米汤、藕粉等流质。注意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恢复期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蒸蛋羹、鱼肉泥。记录每日排便情况,出现持续发热或便血需及时复诊。长期服药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自身免疫性肠炎患者建议每3-6个月进行肠镜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