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否是跟腱炎
跟腱炎可通过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肿胀发热、晨僵、跟腱增厚等典型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判断。主要诊断依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实验室检查。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运动习惯及损伤史,突发性剧烈运动或长期重复性跟腱负荷是常见诱因。典型表现为足跟上方2-6厘米处渐进性疼痛,初期仅在运动后出现,后期发展为持续性疼痛。需特别关注是否有近期运动强度骤增、运动场地更换或运动鞋不适配等情况。
2、体格检查
通过触诊定位压痛点,跟腱炎压痛点多位于跟骨止点上2-6厘米处。进行提踵试验时疼痛加剧,被动背屈踝关节可能诱发疼痛。观察跟腱是否有梭形肿胀或结节形成,慢性患者可能出现跟腱增粗及捻发音。需同时评估踝关节活动度与小腿三头肌柔韧性。
3、超声检查
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跟腱纤维结构,急性期可见跟腱弥漫性增厚伴低回声区,慢性期可见钙化灶或纤维断裂。多普勒超声可检测腱周血流信号增加,有助于判断炎症活动度。该检查具有无创、实时动态观察优势,是首选的影像学手段。
4、磁共振成像
MRI能准确评估跟腱内部损伤程度,T2加权像上高信号提示水肿或部分撕裂。可清晰显示腱周滑囊炎、跟骨附着点病变等并发症。对于准备手术治疗或超声检查存疑的病例,MRI能提供更全面的解剖学信息,但检查成本较高且耗时较长。
5、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可辅助鉴别感染性腱鞘炎,尿酸检测排除痛风性炎症。对于疑似脊柱关节炎相关跟腱端病患者,需进行HLA-B27基因检测。实验室指标多用于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单纯跟腱炎通常无特异性异常指标。
确诊跟腱炎后应避免跑跳等冲击性运动,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锻炼。运动前充分热身并加强小腿三头肌离心训练,使用足跟垫减轻跟腱负荷。夜间穿戴踝关节支具保持轻度跖屈位,急性期可冰敷疼痛部位。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促进肌腱修复,超重者需控制体重。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出现跟腱断裂征兆,应及时考虑体外冲击波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