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粘连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盆腔粘连可能由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创伤、感染或结核性腹膜炎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下腹疼痛、月经异常或不孕等症状。
1、盆腔炎
盆腔炎是盆腔粘连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由细菌上行感染导致。急性盆腔炎未及时治疗可能转为慢性炎症,引发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粘连。患者常伴有下腹坠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必要时联合盆腔理疗。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的子宫内膜在盆腔种植后,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炎性反应,逐渐形成粘连病灶。典型症状为进行性痛经、性交痛,可能伴随卵巢巧克力囊肿。临床常用地诺孕素片、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等药物抑制病灶发展。
3、手术创伤
盆腔手术如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创面渗出纤维蛋白原引发机化粘连。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预防,严重粘连可能需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术后可短期使用医用几丁糖凝胶等防粘连材料。
4、感染因素
结核分枝杆菌、衣原体等特殊病原体感染可导致慢性盆腔炎症,形成广泛致密粘连。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需规范抗结核治疗如异烟肼片联合利福平胶囊。
5、先天因素
苗勒管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可能增加盆腔组织异常粘附风险,此类情况多需手术矫正。青春期后出现周期性腹痛者应排查生殖道梗阻性疾病。
预防盆腔粘连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感染,妇科手术后遵医嘱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可尝试热敷缓解症状。出现持续下腹坠胀或生育障碍时应及时就诊,通过超声或腹腔镜检查明确粘连程度,轻度粘连配合中药灌肠可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日常保持适度运动增强盆腔肌肉张力,避免长期保持坐姿影响盆腔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