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新生儿脑性瘫痪症状

发布时间:2020-12-1027668次浏览

新生儿脑性瘫痪症状,尤其是脑性瘫痪的早期症状,脑性瘫痪有什么表现?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也称婴儿脑性瘫痪(infantile cerebral palsy),是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我国脑性瘫痪专题座谈会(1988)提出脑性瘫痪的定义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期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复杂,以往多采用Minear临床症状分型,特点是定义明确,应用方便。可分为:①痉挛型(spastic):,包括双侧瘫(diplegic)下肢为主型、四肢瘫型(quadriplegic)、偏瘫型(hemiplegic)、双侧偏瘫型 (double hemiplegic);②运动障碍型(dyskinetic):包括多动型(hyperkinetic)或手足徐动型(athetoid)、肌张力障碍型(myodystic);③共济失调型(ataxic);④混合型(mixed)。

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各异,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出生后数天出现症状,表现为吸吮困难、肌肉强硬,大多数病例出生数月后家人试图扶起时才发现。主要临床类型的具体表现如下。

1. 脑性痉挛性双侧瘫 脑性痉挛性双侧瘫(cerebral spastic diplegia)可累及四肢,下肢较重,可独立存在,或伴室管膜下出血或侧脑室旁白质软化。发病率与早产程度密切相关,自从采用新生儿监护后,发病率显著下降,遗传因素不可忽视。

(1)最初常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数月后出现明显无力及痉挛,下肢较上肢明显,无力首先累及内收肌,腱反射活跃。患儿腿部运动僵硬笨拙,用双手在腋窝下抱起患儿时无蹬腿动作,仍保持腿部原伸直或屈曲状态,大多数患儿跖反射呈伸性反应。患儿学步较晚,表现为特征性姿势和步态,迈小步时微屈双腿更僵硬,股内收肌力很强使小腿交叉,迈步呈划弧状(交叉步态),足部屈曲内收,足跟不能着地。青春期或成年后腿部可变得细而短,无明显肌萎缩,被动运动肢体可感觉伸肌与屈肌强直。上肢轻度受累或不受累,如手指笨拙和强直,有些患者出现无力和痉挛,伸手拿物品时可超越目标。面部可见痉挛样笑容,发音清晰或含糊。

(2)脊柱侧凸很常见,可压迫脊髓、神经根或影响呼吸。患者很晚才学会自主排尿,但括约肌功能通常不受累。痉挛性双侧瘫的亚型可伴轻度小头和智力低下。

2.婴儿轻偏瘫、截瘫和四肢瘫

(1) 先天性婴儿轻偏瘫(congenital infantile hemiplegia):通常生后父母就观察到患儿两侧肢体活动不同,如只用一侧手取物或抓东西,往往未引起重视,直至4~6个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肢受损通常在婴儿学习站立或走步时发现,患儿可自行坐起和行走,但较正常婴儿晚数月;检查可见患儿腱反射明显亢进,通常Babinski征( ),上肢呈屈曲、内收及旋前位,足部呈马蹄内翻足。某些患儿可有感觉障碍及视觉缺损,伴精神障碍者较脑性双侧瘫及双侧轻偏瘫少见。可有语言缓慢,应注意有无精神发育迟滞及双侧运动异常。部分患儿可发生抽搐,部分患儿持续终生,可为全身性发作,常见偏瘫侧局灶性发作,发作后可有Todd麻痹。 Gastaut等曾描述半身抽搐-偏瘫综合征,数月或数年后患者因偏瘫侧肢体骨和肌肉发育迟滞导致偏身肌萎缩和进行性麻痹。

(2) 获得性婴儿轻偏瘫(acquired infantile hemiplegia):常为3~18个月正常婴儿在数小时内发生的偏瘫,伴或不伴失语,常以痫性发作起病,发作后可能未意识到发生偏瘫。发病年龄较小者语言恢复较完全,接受教育的能力可不同程度地减低,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不尽相同,功能缺损较重时可出现手足徐动、震颤及共济失调等。

(3)婴儿截瘫(infantile paraplegia):表现为下肢肌无力和感觉障碍,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躯干某水平以下感觉缺失常提示脊髓病变。

(4)婴儿四肢瘫(infantile quadriplegia):与痉挛性双侧瘫的区别是,后者常有延髓肌受累,精神发育迟滞较严重。

3. 先天性锥体外系综合征 先天性锥体外系综合征(congenital extrapyramidal syndrome)可由脑性痉挛性双侧瘫逐渐演变而来,根据病理基础及病程可分为产前期-产期锥体外系综合征和后天性或产后期锥体外系综合征。前者通常在生后第1年内出现明显症状、体征;后者症状出现较晚,包括家族性手足徐动症、变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musculorum deformans)及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常见病因为产期严重缺氧、成红细胞增多症伴胆红素脑病等。脑部最常见的病变为壳核、丘脑和大脑皮质交界区白色大理石样外观,是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增生及有髓纤维间缩合所致。

(1)双侧手足徐动症(double athetosis):又称运动障碍性脑性瘫痪,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锥体外系病变。病因为高胆红素血症、Rh因子不相容、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偶可引起。

患者常在生后数月、一年或几年逐渐出现舞蹈及手足徐动,或其他不自主运动,如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性震颤、肌阵挛及半身颤搐的随机组合,几乎所有的双侧手足徐动症病例都存在原发性自主运动障碍,无锥体束征。婴儿与儿童手足徐动症患者的病情严重性差异极大,轻症者的异常运动可误认为不安,重症者的自主动作可引发剧烈的不自主运动。个别患者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仍继续进展,应注意与遗传性代谢性或变性病、锥体外系疾病等鉴别。患者早期表现为肌张力低下,随之出现运动发育迟滞,常至3~5岁时方可直立行走或完全不能直立,跖反射多为屈性,无感觉障碍,可有智力缺陷或完全正常,少数可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有些患者因运动及语言障碍误认为智力缺陷。CT/MRI检查的诊断意义不大,有些可见轻度脑萎缩和基底核变小,某些严重共济失调患者可见腔隙性病变。除非有痫性发作,脑电图通常对诊断无帮助。

随生长发育,患者的姿势和运动能力会有所进步,轻者可从事某些职业,重者很少能自主运动,常不能独立生活。有报告曾试用理疗、知觉综合疗法(sensory integrative therapy)等康复措施,逐步进展的程序性运动可促进神经肌肉发育,但收效甚微。

(2)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kernicterus):是严重的新生儿疾病,特征为先天性及(或)新生儿体质因素所致的黄疸和血液中大量带核红细胞,是锥体外系疾病的少见病因。血清胆红素含量>25mg/dl通常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引起神经症状。出生时低体重或患透明膜等疾病的婴儿在酸中毒和缺氧等情况下,即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很低也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①轻症核黄疸:可因各种血型配伍不合及生理性原因所致,常在生后24~36h出现黄疸及肝、脾肿大,第4天后黄疸逐渐消退,不产生明显的神经症状。

② 重症核黄疸:患儿出生时或生后数小时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常有肝、脾肿大及心脏扩张,伴水肿和贫血,皮肤及黏膜出血点等;3~5天婴儿变得倦怠、吸吮无力及呼吸困难,可有呕吐、昏睡、肌强直、角弓反张、眼球上翻、痫性发作及屏气青紫发作等,以及舞蹈或手足徐动样动作、指划动作、肌张力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部分病例可有痉挛性瘫。若不及时治疗,多数病例可在数天至2周内死亡,患儿即使存活也常遗留精神发育迟滞、耳聋和肌张力减低等,不能坐、立和行走,出牙后牙釉质可有绿色素沉着。新生儿出现锥体外系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应考虑胆红素脑病的可能。

③早产儿生理性黄疸所致的核黄疸:症状常出现于出生后2天,8~10天达高峰,也可延至出生数周后发病,可见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和高胆红素血症。

④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液大量有核红细胞,白细胞中度增多,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减少;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间接反应,尿中尿胆原强阳性。母亲与新生儿血型检查有助于诊断。Rh或其他少见血型配伍不合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ABO血型配伍不合者胆红素定性直接试验(-)、间接试验( )。

4.先天性共济失调 先天性共济失调(congenital ataxias)可作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惟一症状出现。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宫内汞中毒、怀孕前3个月母亲受射线照射有关。病理可见小脑硬化性病变、先天性萎缩及发育不全,大脑可受损。

患儿最初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和活动减少,患儿长大后,在躯体四肢欲协调运动时,如坐、立和行走时,出现明显的小脑功能障碍,表现为坐姿不稳、伸手取物动作不协调、步态笨拙而经常跌倒、走路时躯干不稳伴头部略有节律的运动(蹒跚步态)等。肌力正常,腱反射存在,跖反射屈性或伸性,无肌萎缩。有些病例共济失调伴肌痉挛,无肌张力减低,称痉挛性共济失调性双侧瘫(spastic-ataxic diplegia),随患者生长发育病情可有好转。大龄儿童可见小脑性步态、肢体共济失调、眼震和发音不连贯等,需与肌阵挛、舞蹈病、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及震颤等鉴别。CT和MRI检查可见小脑萎缩。

5.弛缓性瘫 弛缓性瘫(flaccid paralysis)包括以下类型:

(1) 脑型弛缓性瘫(cerebral form of flaccid paralyses):由Foerster首先描述,称脑性无张力性双侧瘫(cerebral atonic diplegia)。患儿的姿势反射、腱反射保留,可有运动发育迟滞,应与脊髓及周围神经所致的瘫痪、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等鉴别。

(2) 婴儿型脊肌萎缩症(syndrome of infantil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是典型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也称Werding-Hoffmann病。母亲怀孕时可感觉宫缩减少,大多数患儿出生后表现为明显运动缺陷或出生时关节弯曲畸形。其他类型家族性进展性肌萎缩可在儿童早期或晚期、青春期和成人早期发病.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腱反射消失,但无感觉障碍。少数疑诊婴儿或儿童期肌萎缩症,追踪观察发现为不爱活动、身体虚弱所致,需与多发性肌炎或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鉴别。

(3) 臂丛麻痹(brachial plexus palsy):是双胞胎常见的合并症,因臀先露时用力牵拉胎儿肩部或肩先露时头部处于受牵拉状态和倾斜位所致,有时损伤可持续终生。生后受累肢体发育较小,骨骼发育不全,上位臂丛(颈5~6)和下位臂丛(第7~8颈神经,第1胸神经)神经根均可受累,有文献报告上位臂丛受损的几率约为下臂丛的20倍,有时整个臂丛受累。

(4)面肌麻痹(facial paralysis):是常见的新生儿周围神经病变,多累及单侧,系产钳损伤面神经出茎乳孔部远端纤维所致。表现为一侧闭目不全及吸吮无力,需与先天性双侧面肌麻痹(Mbius综合征)鉴别,后者常伴外直肌麻痹。大多数病例数周后可恢复,少数终身不愈并遗留面部不对称。

相关推荐

巨脑回畸形是脑瘫吗
巨脑回畸形是属于神经元移行异常性的病变,神经元移行障碍性的疾病。在脑部的先天性疾病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大的,一般由于宫内的感染或者是缺氧,中毒,由于一些外伤或者是接触了放射性等损害,也是可以在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影响到神经细胞的移行,从而最终造成先天性的巨脑回畸形。一般临床表现上,患者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一个精神运动以及智能障碍,严重的患者,还有可能会表现为智力的迟钝,甚至是出生了之后,不能够存活的这一现象,巨脑回畸形是可以导致脑瘫的,但它本身并不是脑瘫。
语音时长 01:06

2021-05-10

80510次收听

脑性瘫痪手术治疗选择
脑性瘫痪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在出现脑瘫这种疾病的时候,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比较大的危害,如果病情相对来说比较轻微,就可以选择抗癫痫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预防脑瘫引起癫痫,还可以缓解癫痫。但如果脑瘫比较严重,而且对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影响,就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最多见的手术就是选择性脊神经后跟切断手术、跟腱延长手术以及骨关节手术。这些手术对脑瘫都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手术前后也要及时的配合康复训练,才可以起到很好的恢复作用,也可以恢复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语音时长 01:16

2021-05-10

75486次收听

01:43
脑瘫的孩子一定是智力低下吗
脑瘫的孩子不一定智力低下,脑瘫的孩子主要表现出运动障碍,对智力没有太大影响,很多脑瘫的孩子可能学习都非常好。很大一部分脑瘫的孩子同时伴有智力低下,但并不是脑瘫导致的智力低下,而是导致脑瘫的病因同时导致了智力低下。有的脑瘫的孩子以表现在运动的障碍如痉挛性的脑瘫,单纯的一侧肢体肌张力比较高,走路形态异常,这种孩子智力没有太大的影响甚至有的孩子挺聪明。不除外有一部分脑瘫的孩子同时智力也相对较差,脑损伤较严重,较轻的脑瘫可以不合并智力低下。
女子痉挛型脑瘫病因
女子痉挛型脑瘫一种极其难以治疗的脑瘫疾病,女子痉挛型脑瘫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造成终身的伤害,只有针对女子痉挛型脑瘫病因对症治疗,才能有效的攻克这一顽症,那么,女子痉挛型脑瘫病因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女子痉挛型脑瘫病因。
脑瘫怀孕能查出来吗
脑瘫怀孕能查出来吗?检查宝宝是否脑瘫方法是很多的人都想知道的,究竟妊娠期间脑瘫检查方法有哪些呢,要知道对于脑瘫的检查其实是要我们从很多的方面来分析的,一般来说,针对于现在的妊娠期间脑瘫检查,我们会推荐采用脑瘫CT检查方式,这是现在的公认的对于脑瘫的检查方法,下面就来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新生儿脑瘫诊断介绍
新生儿脑瘫是指新生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但是很多人对新生儿脑瘫诊断不是很了解,以至于不能及时了解到病情,从而加以治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新生儿脑瘫诊断方法。
小孩良性脑瘫病都有什么症状
脑瘫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这种疾病不但影响智力给生活带来不便而且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终生残疾,需要做到的就是早发现早治疗,有想能够及时的发现就需要了解它们的症状,那么小孩良性脑瘫病的症状有哪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
少女共济失调型脑瘫病因
少女共济失调型脑瘫一种极其难以治疗的脑瘫疾病,少女共济失调型脑瘫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造成终身的伤害,只有针对少女共济失调型脑瘫病因对症治疗,才能有效的攻克这一顽症,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少女共济失调型脑瘫病因。
脑瘫儿童应该怎么治
儿童脑瘫需要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包括体育疗法、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一、体育疗法,包括运动以及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例如爬、行走、目的地认知。像指鼻指耳朵,训练的抓物、起坐、摇摆、扶行。正常行走、原地运动、弯腰拾物、脚、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跑步等等。二、物理治疗,包括神经的电刺激疗法,还有温热的疗法,水疗法,其他还有作业治疗。三、药物疗法,包括构筑和修复的脑组织,促进脑细胞的DNA的合成,脑细胞对氧的利用率,改善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增加的脑功能,但是这些药物的疗效不确切,治疗效果不肯定。四、中医治疗,包括针刺疗法,按摩治疗,还有中药治疗。
语音时长 01:42

2020-03-12

51984次收听

03:00
脑瘫儿童怎么治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体育疗法、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运动疗法。具体方法如下:1、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的运动、精细的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2、物理治疗,包括神经的电刺激疗法,还有温热的疗法,水疗法,还有一些作业治疗。3、药物治疗,包括构筑和修复的脑组织的一些药物,促进脑细胞的DNA的合成,促进脑细胞对氧的利用率,改善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增加的脑功能等的药物。4、中医治疗,包括针刺疗法,按摩治疗,还有中药治疗。5、小儿脑瘫的运动疗法,使用器具或者是治疗者徒手或者是利用儿童自身的力量,通过主动或者被动的运动,使全身和局部的功能达到或者恢复正常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何确诊早产儿脑瘫
早产是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导致早产的因素常常有妊高症、高血糖、双胎或者外伤。这些是引起儿童脑损伤的高危因素。早产儿童在后期发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儿童听力、视力以及肌张力的发展情况。如果早产儿童在后期发育过程中出现了肌张力异常。例如在早期出现了明显的肌张力偏低的表现,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出现肌张力偏高的表现,并且伴有四肢异常。例如出现剪刀步、角弓反张,这提示儿童存在早产脑瘫的可能性,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也是判断早产儿脑瘫的症状。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哭声弱或多哭,容易受到惊吓也是判断早产儿脑瘫的征兆。
语音时长 01:08

2019-06-06

59179次收听

脑瘫能治好吗
脑瘫不能治好,如果发现儿童出现脑瘫症状,要及时给予干预治疗。脑瘫的干预主要包括功能训练。功能训练包括躯体的功能训练,主要下肢的训练。1、作业的训练,也是上肢一些精细运动的训练。2、进行一些语言的训练,是一些语言的发音,口咽部咀嚼等。3、进行一些矫形。例如儿童出现组内翻、外翻,可以穿矫形鞋来促进儿童有一个正常姿势。4、可以通过一些水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进行干预。药物干预主要缓解儿童的肌张力,必要时可以通过手术来缓解肌张力。
语音时长 01:17

2019-06-06

53638次收听

01:44
面瘫表现
面神经麻痹即常说的面瘫,是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之一。面神经麻痹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流口水、鼓腮漏气、眼睛闭不上,非常影响美观。面瘫的原因很多,有些与病毒感染有关系,是感染后的面神经麻痹;也有些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系;还有些是继发性的因素所致,如颅内的占位性病变压迫面神经造成面瘫。不同的原因造成面瘫的症状也不一样,如中枢性面瘫,患者眼睑以上不瘫痪,眼睑以下瘫痪;周围性的面瘫患者是眼睑以上、眼睑以下,全部的表情肌都瘫痪。
01:35
面瘫有后遗症吗
面瘫预后不佳会有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即面瘫,是神经科常见的周围神经病之一,有的患者面神经麻痹严重,有的患者面神经麻痹较轻,不同的严重程度可能造成不同的预后。如果患者面神经麻痹非常完全,而且治疗不及时,甚至延误治疗等,就会导致患者长期遗留面神经麻痹的症状,如面纹浅、流口水、眼睛闭合不全等,即遗留后遗症。一般来讲,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最有效的时间是前三个月,如果患者在前三个月还没有完全恢复,就会出现后遗症的表现。当然,此时继续给予营养神经的治疗、康复的治疗等对于恢复还是有一定的疗效。
01:07
脑瘫能治愈吗
脑瘫不能完全治愈。脑瘫是因为出生前至出生后早期,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引起的以肢体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症,是一种非进行性中枢神经损害,可伴有智力、听力、视力、语言障碍。主要原因可归纳为8个字:早产、难产、窒息、黄疸。脑瘫是一种残疾,任何治疗只能改善功能,而不能完全治愈。脑瘫患者自确诊之日起就应该系统康复以及治疗,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不能达到100%的治愈,所以治疗原则是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恢复正常走路姿势步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