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骨病是什么
肾性骨病是指由慢性肾脏病引起的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钙磷代谢紊乱、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骨转化异常。
肾性骨病的发生与慢性肾脏病导致的肾功能减退密切相关。随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排泄磷的能力降低,血磷水平升高。高血磷会抑制肾脏生成活性维生素D,导致肠道钙吸收减少和低钙血症。低钙血症和高血磷共同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引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长期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加速骨吸收,导致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
肾性骨病可分为高转化型、低转化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高转化型骨病以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升高为特征,骨形成和骨吸收均增强。低转化型骨病表现为骨形成和骨吸收活性降低,常见于长期透析患者。混合型骨病兼具高转化和低转化的特点。患者可能出现骨痛、骨折、骨骼畸形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血管钙化和心血管事件。
肾性骨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严格控制饮食中磷的摄入,避免食用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坚果、碳酸饮料等。适当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制剂有助于维持钙磷平衡。保持适度运动可促进骨骼健康,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骨折。透析患者应确保充分透析以清除体内多余的磷。出现严重骨痛或反复骨折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