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正常吗
新生儿黄疸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少数情况可能与疾病有关。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黏膜黄染的表现,通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不超过12.9毫克每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每分升。黄疸多从面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至躯干和四肢,巩膜也可出现黄染。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睡眠、大小便均正常,体重增长满意。这种黄疸无须特殊治疗,适当增加喂养次数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
病理性黄疸可能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升过快或数值过高,每日上升超过5毫克每分升,足月儿超过12.9毫克每分升,早产儿超过15毫克每分升。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可能伴有吃奶差、嗜睡、发热、呕吐、腹胀、大便颜色变浅或小便颜色加深等症状。常见原因包括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胆道闭锁等。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光疗、药物治疗或换血治疗等措施。
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变化情况,每天在自然光线下检查皮肤黄染程度。注意记录黄疸出现时间、发展速度和范围变化。保证充足喂养,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应哺乳8-12次。避免使用民间偏方或自行用药。如发现黄疸出现过早、进展过快、程度过重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带新生儿就医检查。医生会通过皮肤测试、血液检查等手段评估黄疸程度和原因,并给予相应处理。出院后应按时进行新生儿随访,监测黄疸消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