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破裂是怎么引起的
小肠破裂可能由外伤性损伤、肠梗阻、肠道炎症、医源性损伤、肿瘤侵蚀等原因引起。小肠破裂通常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恶心呕吐、发热寒战、休克等症状。
1、外伤性损伤
腹部受到直接暴力撞击或穿透伤可能导致小肠破裂。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锐器刺伤等情况。外力作用使肠壁完整性遭到破坏,肠内容物外溢引发腹膜炎。这类患者需紧急进行剖腹探查术,术中需彻底清洗腹腔并修补肠管。
2、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时肠腔内压力持续升高,当超过肠壁承受极限时会发生破裂。常见原因包括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等。患者多有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前驱症状。治疗需解除梗阻原因并行肠管修补或切除吻合术。
3、肠道炎症
克罗恩病、肠结核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肠壁纤维化变薄,在炎症急性发作期易发生自发性穿孔。这类患者通常有长期腹痛、腹泻病史。治疗需控制感染后行病变肠段切除,术后需继续抗炎治疗。
4、医源性损伤
腹腔镜手术、肠镜检查等医疗操作可能意外损伤肠管。器械直接戳穿或电凝热损伤都可能导致迟发性穿孔。术中及时发现可一期缝合,术后发现的需根据情况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
5、肿瘤侵蚀
进展期肠道肿瘤浸润全层后可导致肠壁坏死穿孔。多见于结肠癌晚期,小肠肿瘤相对少见。这类患者多有消瘦、贫血等消耗症状。治疗需切除肿瘤病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造瘘。
预防小肠破裂需注意避免腹部外伤,及时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肠梗阻患者应禁食并尽早就医。术后患者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循序渐进恢复饮食,从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出现腹痛加剧、发热等症状需立即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