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后果是什么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能导致贫血、胆红素脑病等后果,需及时干预。溶血性黄疸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缺陷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嗜睡、喂养困难等症状。
溶血性黄疸未及时治疗时,血液中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可能引发急性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嗜睡及吸吮反射减弱,若进展为核黄疸,可出现角弓反张、高热甚至听力损伤等不可逆神经系统损害。溶血过程中大量红细胞破坏会导致贫血,严重时需输血治疗。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胆汁淤积,使黄疸持续时间延长,需警惕肝脾肿大等并发症。
母婴ABO或Rh血型不合是常见诱因,母亲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性疾病也可诱发溶血。早产儿因肝脏代谢功能不完善,更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某些感染如新生儿败血症会加重溶血进程。少数病例与红细胞膜缺陷或血红蛋白病有关。
家长发现新生儿黄疸进展快、四肢或手足心黄染时,应立即就医监测胆红素值。蓝光照射是主要治疗手段,严重溶血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换血疗法。母乳喂养应持续进行以促进胆红素排泄,但需密切监测体重增长。出院后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及听力筛查,避免使用磺胺类等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保持适宜环境温度,观察有无苍白、拒奶等贫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