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积水怎么治疗
耳朵积水可通过清理耳道、药物治疗、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耳朵积水通常由外耳道炎、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外伤、肿瘤等原因引起。
1、清理耳道
外耳道耵聍栓塞或异物堵塞可能导致耳朵积水,需由医生使用专业器械清理。操作时避免自行掏耳,防止损伤耳道皮肤或鼓膜。若合并感染,可能伴随耳痛、耳痒等症状,清理后需保持耳道干燥。
2、药物治疗
细菌性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引起的积水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过敏性因素可配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滴耳液减轻水肿。用药期间避免耳道进水,若出现眩晕或皮疹需及时就医。
3、鼓膜穿刺
中耳积液持续超过3个月且影响听力时,可能需行鼓膜穿刺抽液。该操作在门诊局麻下完成,穿刺后取积液进行病原学检查。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耳鸣,需预防感染并避免用力擤鼻。
4、鼓膜置管
复发性中耳积液患者可能需鼓膜置入通气管,维持中耳压力平衡。置管后6-12个月多数可自行脱落,期间需避免游泳或潜水。少数可能出现管腔堵塞或耳漏,需定期耳鼻喉科随访。
5、手术治疗
腺样体肥大压迫咽鼓管或胆脂瘤导致的顽固性积水,可能需行腺样体切除术或乳突根治术。术后需观察有无改善,肿瘤性病变需结合病理结果制定后续方案。术后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
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或耳道进水,感冒时及时治疗鼻塞。儿童患者需家长注意其抓耳行为,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若出现听力骤降、剧烈耳痛或面瘫,须立即就诊排查严重并发症。长期反复积水者建议完善过敏原检测及鼻咽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