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耳屎是怎么回事
稀耳屎可能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炎、外耳道真菌感染、外耳道进水、遗传性油性耵聍等因素有关。稀耳屎通常表现为耳道潮湿、瘙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抗真菌药物、清理分泌物等方式改善。
1、外耳道湿疹
外耳道湿疹可能与过敏、接触刺激性物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道皮肤红肿、渗出稀薄液体、剧烈瘙痒等症状。建议避免抓挠,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过敏反应。日常需减少佩戴耳机、避免频繁掏耳。
2、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多因细菌感染导致,常见于游泳后耳道进水或掏耳损伤,症状包括耳痛、稀薄脓性分泌物、耳闷等。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严重者可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发作期间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辛辣饮食。
3、外耳道真菌感染
长期潮湿环境或滥用抗生素可能引发真菌感染,表现为耳道白色絮状分泌物、霉臭味、听力下降等。确诊后需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克霉唑溶液等抗真菌药物,配合生理盐水冲洗。家长需注意儿童耳道清洁,避免共用挖耳工具。
4、外耳道进水
洗澡或游泳后耳道进水可能稀释耵聍,形成淡黄色稀薄分泌物,通常无其他不适。可用干净棉签轻轻吸干外耳道口水分,或侧头单脚跳跃促进排出。禁止自行深入掏耳,以免损伤鼓膜。反复进水者建议佩戴防水耳塞。
5、遗传性油性耵聍
部分人群因基因差异分泌油性耵聍,性状黏稠稀软且呈棕黄色,属正常生理现象。若无不适无须特殊处理,定期由医生用耵聍钩或吸引器清理即可。日常避免过度清洁刺激腺体分泌,油性皮肤者需减少高脂饮食。
稀耳屎者应避免频繁掏耳或使用棉签深入耳道,防止损伤皮肤屏障。游泳后及时擦干耳廓,过敏体质者减少接触洗发水、染发剂等化学物品。若伴随耳痛、流脓、听力减退等症状持续2天以上,需就医排查中耳炎、鼓膜穿孔等疾病。儿童出现稀耳屎时家长勿自行处理,应由耳鼻喉科医生评估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