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哺乳期乳晕旁瘘管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05-2114372次浏览

哺乳期乳晕旁瘘管一般都是采取药物的方式治疗,要及时进行清创和消毒处理,另外用抗生素类药物。如果有乳腺结核,还应当进行抗结核治疗。如果出现了乳晕旁瘘管和深部乳腺导管相通的情况,需要做手术治疗。

哺乳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个时候不仅要给孩子喂奶,也要好好的保护乳房。一旦保养不当,就有可能患上某些疾病,如乳晕旁瘘管。那么哺乳期乳晕旁瘘管怎么办?

1、药物治疗

哺乳期乳晕旁瘘管发生之后,首先要积极进行药物治疗。要对创面的瘘管进行清创和消毒,并且再用抗生素类药物。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换药,这样可以减轻乳晕感染的症状,对于乳晕旁瘘管的病情恢复有帮助。

2、抗结核治疗

哺乳期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差,患上乳腺结核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这种疾病容易引起乳晕旁瘘管。出现这种情况以后,除了要进行清创和消毒处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之外,还应当口服抗结核药物。乳腺结核的发生和结核分歧杆菌感染有关系,应用抗结核药物能够有效的杀灭这种细菌,促进病情恢复,并改善因此导致的乳晕旁瘘管。

3、手术治疗

哺乳期乳晕旁瘘管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这种方式适用于乳晕旁瘘管和深部乳腺导管相通的情况。乳晕旁瘘管一旦和深部乳腺导管相通,病情便会进一步加重,应用保守疗法治疗效果不佳。通过手术能够将瘘管及其病变乳腺导管一起切除,从而使病情更快恢复。

相关推荐

哺乳期乳房有大硬块不疼是什么情况
哺乳期乳房有大硬块,多数是乳汁淤积所造成的,所谓的奶结也就是积乳囊肿。积乳囊肿在早期很少疼痛,一般来说会随着哺乳的进行,以及吸奶器的应用,孩子的用力吸吮,或者催乳师比较专业的按摩,都可以把这种大硬块、这种积乳所造成的囊肿慢慢的排除掉,或者说慢慢的吸收,大可不必担心。这就要求妈妈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哺乳习惯,定时、定量的哺乳,注意乳房及时的排空,不能因为产后的极度疲劳,过度的睡眠影响了定期的哺乳,那样就会造成乳汁淤积、积乳囊肿形成,而且乳腺炎的风险也大大的增加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哺乳期也有患乳腺癌的风险,这种乳腺癌的肿块也经常被乳房内部的乳汁所掩盖,或者说在检查的时候增加了乳汁的干扰,减少了判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所以,乳房有比较大的硬块,而且通过上述的方法,吸吮、吸奶器、催乳师的按摩并没有明显的好转,需要做相关的乳腺的检查。哺乳期一般建议找有经验的彩超医生做彩超,看看是不是有乳腺肿瘤,甚至乳腺癌的风险。必要的时候还要做穿刺活检,才能够明确病理诊断,才能够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贻误病情。
语音时长 02:29

2021-11-05

73423次收听

哺乳期乳腺炎什么原因
哺乳期乳腺炎的原因是乳头发育异常,或者乳管发育异常造成局部狭窄,或者是一些生理因素,没有很好的把乳汁排泌造成局部乳腺淤积。哺乳期乳腺炎产生有两种原因:一、乳汁淤积,排泌不畅。二、乳头破损或者皴裂,乳腺皮肤的一些破损,从而把天然屏障破坏以后,细菌会顺着管道侵入到乳腺内部,从而引起乳腺急性炎症。哺乳期乳腺炎是乳腺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常见于初产妇,发病时间大多发生在哺乳期两周左右。急性炎症表现为红肿、热痛,同时可能伴有非常严重的全身症状。比如高烧、头疼、恶心、呕吐、关节酸痛,这些症状会非常严重,因此乳腺急性炎症是急性疾病。需要尽快到医院进行就诊,根据相应情况进行专业治疗,从而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语音时长 01:31

2020-03-16

58213次收听

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哺乳期乳腺炎是急性感染性疾病,早期是需要非常关注的急性症状。尤其对于初产妇,一定要早期识别,很好的预防,保持乳头干净清洁。尽量不要让婴儿长期含乳,从而造成乳头局部乳汁凝结,或者造成局部损伤。尤其婴儿抓挠会引起局部损伤,是预防乳腺炎非常重要方式。再一个方式是通过及时排泌乳汁,不要让乳汁过多的积聚在乳腺内,这样会造成细菌感染的天然的条件。早期预防性的方式,就是预防乳腺炎非常重要的方式。一旦发生乳腺炎:第一,要把乳汁排泌干净,不要留下培养基。第二,针对细菌进行标准抗感染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这些药物针对金葡菌有很好的疗效。当然一旦形成脓肿还需要手术切开引流,以及一些全身药物治疗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总体来说对于急性乳腺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时预防,同时进行完整规范治疗,是根本的措施。
语音时长 01:47

2020-03-16

66022次收听

02:22
哺乳期乳腺炎怎么回事
哺乳期乳腺炎是由于乳汁淤积和乳腺皮肤破损或者皴裂。大多因为乳头发育异常或乳管发育异常造成局部狭窄,或者生理因素没有很好把乳汁排泌,造成局部乳腺淤积。乳腺皮肤破损后细菌会顺着管道侵入到乳腺内部,从而引起乳腺急性炎症,表现为红肿、热痛,同时伴有非常严重的全身症状,出现乳腺急性疾病,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从而达到很好治疗效果。哺乳期乳腺炎是乳腺常见急性炎症性疾病,常见于初产妇,发病时间大多发生在哺乳期两周左右。
02:36
哺乳期乳腺炎会自愈吗
乳腺炎自愈的可能性非常小。哺乳期乳腺炎因为乳汁淤积,同时伴有细菌侵入,从而造成局部急性炎症,这种炎症由细菌感染引起。哺乳期乳汁分泌较多,细菌一旦侵入,就会快速的发展。而乳腺是腺体结构,本身管道相互通着,这样感染可能很快出现蔓延。当然也有些早期的炎症,或者患者本身条件比较好,可以达到自愈的情况。但大多数患者会伴有全身症状,如高烧、精神低落、恶心等,全身症状出现后很难自愈。急性乳腺炎需要引起重视,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02:40
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方法
哺乳期乳腺炎治疗方法是把乳汁排泌干净,再针对细菌进行标准抗感染治疗。对于初产妇要很好预防,保持乳头干净清洁,避免乳头局部乳汁凝结,避免局部损伤。常用抗生素类药物如头孢类、青霉素类,这些药物针对金葡菌有很好的疗效,一旦形成脓肿还需手术切开引流以及全身的药物治疗才能达到很好治疗效果。治疗哺乳期乳腺炎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时预防,同时进行完整规范治疗。
02:27
哺乳期乳腺炎能喂奶吗
哺乳期乳腺炎能不能哺乳,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上没有特别症状的情况下可以哺乳。因为乳汁是很好的培养基,禁止哺乳后也需要把局部淤积的乳汁排泌干净。这时患儿进行哺乳,反而把乳汁吸引出来,对乳腺炎是很好治疗。但如果乳腺炎出现非常明显症状,如出现高烧、全身疼痛、头疼、恶心、呕吐,乳汁出现感染异味,说明已经不允许哺乳了,这种情况下患儿吃了之后,有时候也会引起局部不适的症状。出现哺乳期乳腺炎,建议到专科进行就诊,明确能不能进行哺乳的情况。
哺乳期胸周围痒怎么回事
哺乳期胸周围痒可能是奶水过度充盈后,导致胸部周围毛细血管破裂,进而出现的瘙痒情况。另外,宝宝吮吸乳头时也会带来刺激瘙痒感。当胸部皮肤因经常接触潮湿的内衣后,也会引起湿疹,从而导致胸部瘙痒。最后,气滞血瘀、乳腺疾病等因素,都会造成胸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情况,需要及时治疗。
哺乳期突然回奶怎么办
哺乳期突然回奶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了,出现了这类情况一定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缓解,比如可以放松心情,保持愉悦的情绪,可以进行热敷,也可以通过温水红糖水等方式来化解此类现象,可以保证回奶的现象慢慢的消除和缓解,免除此类的烦恼。
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有哪些
哺乳期乳腺炎是急性乳腺炎常见类型,早期可表现为乳房局部明显疼痛、乳房饱胀、肿胀明显、局部可触及硬块、皮肤发热、发红、全身乏力、发热。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加重,可呈搏动性跳痛。同侧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伴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血常规检验见白细胞升高。炎症扩散后期形成局部脓肿,脓肿可自行破溃,甚至诱发菌血症、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急性乳腺炎常见于初产妇,主要致病菌是金葡萄球菌感染,病因常见于乳汁淤积,全身抵抗能力下降时,婴儿口腔中或乳头表面细菌沿乳管逆行感染引起。预防重点是定期哺乳,哺乳后注意排空乳汁以及哺乳前后乳头卫生。出现急性乳腺炎需注意患侧停止哺乳,用硫酸镁湿敷,不要乱服用药物,需及时到乳腺专科就诊,专业用药,防止延误病情。一旦形成乳腺脓肿,需切开引流,造成巨大创伤与痛苦。
语音时长 01:50

2019-12-04

59102次收听

哺乳期肿块怎么处理
哺乳期乳房出现肿块的原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不同。乳房过度充盈导致肿块,可热敷、排空乳房;乳腺管堵塞导致肿块,可热敷、多吮吸被堵塞的乳房;乳腺炎较轻时继续哺乳,严重时可局部热敷,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哺乳期乳腺炎能喂奶吗
在哺乳期的时候得了乳腺炎,如果程度并不是特别的重,而且也没有吃药是可以喂奶的,这样对于乳腺炎的恢复也比较有好处。如果是重度乳腺炎患者并不建议继续喂奶,因为药物会随着乳汁进入到孩子体内。
哺乳期乳腺炎怎么回事
乳腺炎就是乳房过多的充盈,从而使导管出现了阻塞炎症的问题,多是因为乳汁堆积或者是细菌侵入。在患有乳腺炎之后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而且身体也会出现发烧的症状,严重的时候会出现化脓和溃破的情况。
乳腺炎能喂奶吗
乳腺炎如果没有细菌感染,也没服用抗生素是能喂奶。哺乳期乳腺炎是否能够给孩子哺乳,要从两个角度考虑:1、乳汁里面有没有细菌,有没有脓,孩子会吃不吃到自己的肚子里;2、母亲得乳腺炎,使用抗生素,乳汁里边也有抗生素,抗生素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影响可能是过敏,可能是有其他的毒性。
语音时长 01:05

2018-09-29

58373次收听

01:49
乳腺炎可以喂奶吗
乳腺炎对产妇的影响非常大,乳腺炎是否可以喂奶,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第一,如果给孩子喂奶,尤其母亲患有乳腺炎的这一侧,需要考虑乳汁里有无细菌,有无脓,会不会进入到孩子的肚子里;第二,母亲患乳腺炎的时候用抗生素,不论是口服抗生素,还是静脉抗生素,乳汁里都会有抗生素,如果喂奶,孩子吃到自己的胃里,这种抗生素会对孩子有影响,比如过敏、其他毒性等,但绝大多数影响都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