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外伤后瘀血怎么办
皮肤外伤后瘀血可通过冷敷热敷交替、抬高患肢、药物外敷、适度按摩、就医处理等方式改善。瘀血通常由毛细血管破裂、凝血功能障碍、外伤力度过大、局部感染、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
1、冷敷热敷交替
受伤24小时内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进行,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24小时后改用热毛巾敷患处,每日3-4次促进血液循环。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糖尿病患者需谨慎控制温度。
2、抬高患肢
将瘀血部位抬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减轻局部充血。四肢受伤时可垫高枕头,保持12-24小时。卧床休息时避免压迫患处,坐立时可用吊带辅助固定。
3、药物外敷
遵医嘱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肝素钠乳膏抗凝血消肿,积雪苷霜软膏促进组织修复。药物涂抹前需清洁皮肤,薄层均匀覆盖瘀斑,每日2-3次。过敏体质者应先小范围试用。
4、适度按摩
瘀血48小时后可沿血管走向轻柔按摩,手法从远端向近端推按,每次5-10分钟。配合云南白药气雾剂使用效果更佳。骨折或开放性伤口禁止按摩,凝血异常患者需医生指导。
5、就医处理
当瘀血范围超过手掌大小、伴随剧烈疼痛或持续扩散时,需排除骨折或内脏损伤。医生可能建议血常规检查评估血小板功能,超声检查判断深部血肿,严重者需行血肿穿刺引流术。
日常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结痂部位。恢复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含优质蛋白的鱼类,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睡眠时注意保护患处,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观察瘀血颜色变化,从紫红色转为黄绿色表明逐渐吸收,若出现发热或化脓需立即复诊。建议选择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促进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