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便血主要原因有哪些
婴儿便血可能与肠套叠、牛奶蛋白过敏、肛裂、细菌性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原因有关。主要表现有血丝便、黏液血便、排便哭闹、腹胀呕吐等症状。
1、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幼儿急腹症常见原因,多见于4-10个月婴儿。发病与肠道蠕动节律紊乱有关,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血便、腹部包块。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
2、牛奶蛋白过敏
配方奶喂养婴儿可能出现牛奶蛋白过敏反应,导致结肠黏膜损伤出血。症状包括血丝便、湿疹、呕吐等。需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必要时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治疗。
3、肛裂
便秘婴儿排便时可能造成肛管皮肤撕裂,便血多为鲜红色且附着于粪便表面。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局部涂抹红霉素软膏促进裂口愈合。
4、细菌性肠炎
沙门氏菌或志贺菌感染可引起肠黏膜充血糜烂,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发热。需进行大便培养确诊,使用头孢克肟颗粒抗感染,配合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
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高风险疾病,与肠道缺血和细菌感染相关。出现血便、胆汁性呕吐、肠麻痹等症状需立即禁食,静脉用注射用美罗培南抗感染,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家长发现婴儿便血时应保留异常粪便样本,记录出血颜色和伴随症状。母乳喂养母亲需避免进食可能致敏食物,人工喂养可尝试低敏配方奶粉。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使用含氧化锌的护臀霜预防尿布疹。若便血持续或伴有精神萎靡、发热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进行腹部超声、血常规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