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肠梗阻的原因
小儿慢性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肠道肿瘤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排便困难等症状。
1、肠粘连
肠粘连是小儿慢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多因腹腔手术、腹膜炎或腹部外伤后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道粘连。患儿可能出现间歇性腹痛、腹胀,进食后症状加重。轻度粘连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缓解,严重者需手术松解粘连。
2、肠扭转
肠扭转指肠道沿系膜轴发生旋转导致梗阻,常见于肠系膜过长的儿童。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呕吐胆汁样物。早期可通过手法复位或内镜治疗,发生肠坏死时需急诊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3、肠套叠
肠套叠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为回肠套入结肠所致。特征性症状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便和腹部包块。发病48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穿孔。
4、先天性肠道畸形
先天性肠闭锁、肠旋转不良等畸形可导致慢性不全性梗阻。新生儿期即出现喂养困难、胆汁性呕吐,需通过消化道造影确诊。多数病例需手术矫正畸形,术后需长期随访营养状况。
5、肠道肿瘤
肠道息肉、淋巴瘤等占位性病变可能逐渐阻塞肠腔。患儿表现为渐进性腹胀、体重下降,部分可触及腹部包块。确诊需依靠肠镜和病理检查,治疗方案根据肿瘤性质选择手术或放化疗。
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反复腹痛、呕吐等疑似肠梗阻症状时,应及时记录症状发作频率和特点,避免擅自使用通便药物。日常喂养应遵循少量多餐原则,选择低渣易消化食物,注意观察排便情况。术后患儿需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