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出血的病因是什么
外阴出血可能由外阴损伤、阴道炎、宫颈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外阴出血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瘙痒、异常分泌物等症状,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外阴损伤
外阴皮肤或黏膜受到物理性摩擦、抓挠、性交损伤等可能导致出血。轻微损伤可通过局部清洁消毒、涂抹红霉素软膏等预防感染。若伴随剧烈疼痛或持续出血,需排除深部组织损伤。
2、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病或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能引起黏膜充血破损出血。常见症状包括豆腐渣样分泌物、灼热感,可遵医嘱使用克霉唑阴道片、甲硝唑栓等药物。日常需保持会阴干燥清洁。
3、宫颈病变
宫颈息肉、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疾病可能导致接触性出血。患者可能伴有同房后出血、脓性分泌物,需通过阴道镜活检明确诊断。根据病变程度选择宫颈锥切术或定期随访观察。
4、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至外阴的子宫内膜组织会随月经周期出血,形成紫蓝色结节伴周期性疼痛。确诊需病理检查,治疗可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药物抑制内膜生长,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病灶。
5、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可能导致自发性外阴出血。患者往往伴有其他部位瘀斑、鼻衄等症状,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必要时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治疗。
出现外阴出血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及时更换卫生护垫。建议记录出血时间、量及伴随症状,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冲洗阴道。若出血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头晕等全身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恶性病变可能。日常注意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K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帮助改善凝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