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矮小症的原因有哪些
矮小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生长激素缺乏、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等原因引起。矮小症主要表现为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或第三百分位以下。
1、遗传因素
家族性矮小通常与父母身高遗传有关,这类儿童生长速度正常,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但终身高预测值偏低。特纳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疾病也会导致身材矮小,可能伴随颈蹼、肘外翻等特征。对于遗传性矮小,可通过骨龄监测、生长曲线评估进行管理,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等药物干预。
2、生长激素缺乏
垂体发育异常或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患儿年生长速度小于4厘米,骨龄明显延迟。可能表现为面部幼稚、皮下脂肪较多等特征。确诊需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治疗常用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等药物,同时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和血糖水平。
3、慢性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病、炎症性肠病等消耗性疾病会影响营养吸收和代谢,导致生长迟缓。这类患儿除身材矮小外,往往伴有原发病的典型症状,如紫绀、蛋白尿、腹泻等。需要优先控制原发病,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可能需要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营养支持。
4、营养不良
长期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或微量元素缺乏会影响骨骼生长,常见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障碍的儿童。可能伴随体重不增、头发枯黄、食欲减退等症状。需调整饮食结构,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和钙质,必要时补充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制剂。
5、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遭受虐待、忽视或情感剥夺可能引起心理性矮小,这类儿童在改善生活环境后会出现追赶生长。表现为情绪淡漠、发育里程碑延迟等。需要家庭环境干预和心理疏导,严重者可短期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辅助治疗,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建议家长定期监测儿童身高体重增长曲线,保证均衡饮食和充足睡眠,每天进行适量跳跃类运动。发现生长速度异常时应及时就诊儿科或内分泌科,完善骨龄片、激素水平等检查。避免自行使用增高保健品,所有药物治疗均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复查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