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衰竭怎么检查
小儿肝衰竭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测、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肝组织活检等综合评估。肝衰竭可能与病毒感染、药物损伤、遗传代谢病等因素有关,表现为黄疸、腹水、意识障碍等症状。
1、肝功能检查
通过检测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肝脏损伤程度。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坏死,胆红素升高反映胆汁排泄障碍,白蛋白降低可能预示合成功能受损。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2、凝血功能检测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肝衰竭重要标志,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国际标准化比值超过1.5秒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时需警惕病情进展。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大小、结构及血流情况,排除胆道梗阻。CT或MRI能更清晰显示肝实质病变范围,急性肝衰竭可见肝脏体积缩小。影像学结果需与实验室检查结合分析。
4、病原学检测
通过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筛查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源。EB病毒IgM抗体阳性或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升高可明确病因。对疑似遗传代谢病患儿需进行血尿代谢筛查。
5、肝组织活检
经皮肝穿刺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肝细胞坏死程度及纤维化分期。但因凝血功能障碍风险,需严格评估适应症,通常在病情稳定后实施。
确诊小儿肝衰竭后,家长需配合医生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避免高脂饮食,监测每日尿量及意识状态。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保持环境安静,定期复查血氨及电解质。恢复期可逐步增加低强度活动,补充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所有治疗均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