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耳内异物
耳内异物是指外源性物体意外进入外耳道或中耳腔,可分为生物性异物与非生物性异物两类,常见于儿童及特殊职业人群。
1、生物性异物
昆虫类异物如飞蛾、蟑螂等活体进入耳道后,因挣扎活动可引发剧烈耳痛、耳鸣及眩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鼓膜穿孔伴听力下降。急诊处理需先用植物油窒息昆虫,再使用耳用镊取出。若合并感染需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炎症。
2、植物性异物
豆类、种子等植物性异物遇耳道分泌物膨胀后,可压迫外耳道皮肤导致糜烂出血。特征表现为渐进性耳闷胀感及传导性耳聋。需在耳内镜下用钩针分次取出,避免暴力操作造成二次损伤。
3、金属异物
儿童玩耍时误塞的纽扣电池具有腐蚀性,需在2小时内紧急处理防止碱性物质烧伤耳道。磁性异物靠近鼓膜时可能干扰助听设备功能,需用磁吸器械优先取出。
4、塑料异物
玩具零件等塑料制品表面光滑,传统器械难以抓取时可采用冲洗法。但鼓膜穿孔者禁用此法,避免水流冲击导致中耳炎。复杂病例需在全麻下经耳后切口取出。
5、医源性异物
棉签头断裂或助听器配件脱落属于特殊类型异物,常因不当掏耳或设备老化导致。此类异物位置较深时需借助CT定位,显微器械操作可降低面神经损伤风险。
预防耳内异物需培养儿童安全意识,避免将小物件塞入耳道;成人应戒除用棉签掏耳习惯,游泳时可使用专用耳塞防护。若出现耳部异物感、听力异常或持续疼痛,应立即停止自行掏挖,保持患耳朝下体位前往耳鼻喉科就诊,延误处理可能导致外耳道炎、鼓膜穿孔等并发症。日常注意观察幼儿行为异常,定期检查助听器设备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