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与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股骨干骨折与骨粗隆间骨折可通过骨折部位、典型症状及影像学特征进行鉴别。股骨干骨折多发生于股骨中段,表现为剧烈疼痛、下肢畸形;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股骨近端,伴髋部活动受限及下肢短缩。
股骨干骨折通常由高能量外伤如车祸或高处坠落导致,骨折线多呈横行或斜行,患肢可能出现异常活动及骨擦音。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移位程度,常需手术内固定治疗如髓内钉或钢板螺钉固定。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低能量跌倒即可引发,骨折线位于股骨颈基底部与大转子之间。患者表现为髋部疼痛、无法负重,查体可见下肢外旋畸形。影像学上需注意与股骨颈骨折鉴别,治疗多选择动力髋螺钉或人工关节置换。
两者康复周期差异显著,股骨干骨折术后需6-12周部分负重,而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即可在保护下负重。并发症方面,股骨干骨折易发生骨不连或血管神经损伤,骨粗隆间骨折则需警惕深静脉血栓和肺炎等卧床相关并发症。
无论何种骨折类型,术后均需规范康复训练。股骨干骨折患者应循序渐进增加负重,配合踝泵运动预防血栓;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需早期进行床上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加强钙质和维生素D补充。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出现患肢肿胀加剧或发热需及时就医。饮食上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适量补充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蹄、银耳等,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