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怎么判断伤骨头还是伤筋
崴脚后判断伤骨头还是伤筋需结合疼痛程度、肿胀特点、活动受限情况等综合评估。主要区分依据有局部畸形、骨擦感、负重能力、疼痛持续时间、影像学检查等。
1、局部畸形
骨折可能出现脚踝部位明显变形或异常凸起,触摸时可感知骨骼错位。韧带损伤通常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无骨骼结构改变。骨折导致的畸形往往在受伤即刻显现,而韧带损伤的肿胀可能逐渐加重。
2、骨擦感
活动患肢时若听到或感觉到骨骼摩擦音,提示可能存在骨折。韧带损伤不会产生这种特殊声响。检查时需轻柔旋转踝关节,但应避免过度用力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3、负重能力
伤后立即无法承重行走多提示骨折,韧带损伤可能保留部分负重功能。测试时可尝试用伤脚支撑部分体重,骨折者通常因剧烈疼痛完全无法受力,韧带损伤者可能耐受轻度压力。
4、疼痛持续时间
骨折疼痛往往持续加重且夜间显著,韧带损伤疼痛多在48小时后逐渐缓解。骨折疼痛多集中于特定骨点,韧带损伤疼痛沿肌腱走向分布。两者均可出现淤青,但骨折相关淤青可能延迟出现且范围更大。
5、影像学检查
X线能直接显示骨折线,MRI可清晰辨别韧带撕裂程度。临床疑似骨折应优先进行X线检查,若结果阴性但症状持续需考虑CT或MRI。超声检查对浅表韧带损伤有较高诊断价值。
崴脚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并抬高患肢,24小时内冰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时需注意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建议72小时内避免热敷、按摩及酒精擦拭。恢复期可进行非负重踝泵训练,逐步增加踝关节活动度。若出现持续疼痛、肿胀不消或皮肤变色加深,应及时就医排除应力性骨折可能。日常注意选择防滑鞋具,运动前做好踝关节热身,强化小腿肌肉群可降低崴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