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肾囊肿的症状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12-1024786次浏览

肾囊肿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病时会严重影响大家的生命健康与安全,然而对于肾囊肿的表现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发病症状才能有效的治疗,下面来看看肾囊肿的症状有哪些吧。

1、早期的肾囊肿主要是对症治疗:控制血压感染,中期可行手术治疗,手术可去掉较大的囊肿,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延长肾脏使用时间,晚期病人只有靠透析(如血透)来代替肾脏工作了。

2、腰腹部不适:这是患者在发病期间首先会出现的典型症状,因此一旦有腰腹部疼痛的情况就要警惕肾囊肿的侵害。其原因是由于肾脏肿大和扩张,使肾包膜张力增大,肾蒂受到牵拉,或者使邻近器官受压引起。另外,肾脏多囊导致肾脏含水量大,变得沉重,下坠牵拉,也会引起腰部疼痛。

3、血尿:这是随着病情恶化肾囊肿患者会产生的一个显著症状,通常情况下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发作呈周期性。发作时腰痛常加剧,剧烈运动、创伤、感染可诱发或加重。出血原因是因为囊壁下方有许多动脉,由于压力增加或合并感染,使囊壁血管因过度牵拉而破裂出血。

4、蛋白尿:一般量不多,24小时尿内不会超过2克,故不会发生肾病综合征。

5、高血压:也是患者在病情发作期间容易出现的典型的肾囊肿的症状,因此有高血压症状的人也要重视警惕肾囊肿的危害。在血清肌酐未增高之前,约半数出现高血压,这与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关。这些对囊肿增长和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换言之,出现高血压者囊肿增长较快,可直接影响预后。肾囊肿的发病还会出现血尿,约半数病人呈镜下血尿,可有发作性肉眼血尿,此系囊肿壁血管破裂所致。出血多时血凝块通过输尿管可引起绞痛。

6、病发作会使肾脏区部出现一些不适的肾囊肿的症状:尤其是疼痛感是最容易被发觉的,常会表现为腰背部压迫感或钝痛,也有剧痛,有时为腹痛。疼痛可因体力活动、行走时间过长、久坐等而加剧,卧床后可减轻。肾内出血、结石移动或感染也是突发剧痛的原因。如果出现了肾囊肿疾病,就会引起两侧肾病变进展不对称,大小有差异,至晚期两肾可占满整个腹腔,肾表面布有很多囊肿,使肾形不规则,凹凸不平,质地较硬。

温馨提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以上几种不适症状中的一种或是多种,需要及时的进行正规的检查。尤其是一些容易患肾囊肿的人群。更应该及时注意日出生中出现的不适症状。

相关推荐

肾囊肿是否影响性功能
泌尿系统跟生殖系统是分开的两个系统,肾囊肿跟性功能是没有直接关联性的,所以肾囊肿不会影响到性功能。单纯肾囊肿只需每年做超声,定期复查观察。如果囊肿直径超过5公分可以考虑B超引导下穿刺抽取囊液,减轻压力,预防囊肿破裂。
语音时长 01:09

2021-12-30

93973次收听

肾囊肿能引起腰疼吗
肾囊肿很少会引起腰疼,如果要是小于5公分的囊肿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如果直径超过5公分,有的患者可能会有一些局部压迫不适症状,个别还会突然出现囊内的出血,囊肿体积迅速增大,有可能会牵张到肾背膜的表面,患者会出现明显腰疼。绝大部分囊肿不会出现明显腰疼症状,一般腰部酸痛跟肾囊肿甚至跟肾脏病关系不大,多半是肌肉或筋膜炎症的问题。
语音时长 01:25

2021-12-30

77408次收听

左肾15毫米囊肿要紧吗
左肾15毫米囊肿不严重。一般来说在临床没有任何的症状,多半是在做体检时,发现了左肾有囊肿,内径为15毫米。肾囊肿的发生率在中老年人中是非常高,主要原因是肾小管的气室形成。一般来说,囊肿比较小在40~50个毫米以下一般不会有临床症状,定期的监测即可;囊肿在15毫米以下,每年复查b超就可以,不需要任何的药物来干预。当囊肿超过50个毫米时或是囊肿破裂或者是感染的时候,这时才需要去做相关的治疗。
语音时长 01:22

2021-12-30

68248次收听

01:58
左肾有囊肿严重吗
左肾囊肿是否严重主要是看这个囊肿的大小。通常来说肾囊肿是一个良性的病变,小的囊肿对患者没有任何影响,也不会有任何的症状,肾功能也不会有改变,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只需要每年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囊肿的生长速度和大小即可。如果囊肿直径超过五个公分以上的话,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压迫不适的症状,或者是在强烈外力撞击的情况下,会出现囊肿破裂,所以可以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把囊液抽出来。
01:50
肾上有囊肿影响生育吗
肾上有囊肿大多数情况下不影响生育。肾上囊肿常常跟肾小管的气势相关,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肾脏中囊肿的发生会越来越多,一般来说小的囊肿没有临床表现,不会影响生育或者肾功能。大的囊肿内径超过了五公分的时候,常常会有腰痛腰胀,那么就需要相关的处理措施,比方说囊肿穿刺抽液硬化术或者是腹腔镜下把囊肿摘除掉。总体来说,肾囊肿是一种良性的疾病,小的囊肿没有临床症状,不会影响到肾功能;大的囊肿出现腰痛或者是囊肿出现感染破裂出血的时候,就需要给予干预处理。
02:01
肾上囊肿有危险吗
肾上囊肿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危险。一般来说,囊肿比较小,常常在五公分以下,不会有临床表现。当囊肿比较大,在五公分以上,或者是有感染或是囊肿破裂时,就会有腰疼、腹疼甚至有血尿的情况,那么这时就需要积极的干预治疗。具体干预的措施最常选择的是囊肿穿刺,抽液硬化等方式,或者是选择腹腔镜下囊肿的摘除手术。总体来说是囊肿都是一个良性的疾病,小的囊肿不用处理,定期的观察就可以了,大的囊肿可以采取穿刺硬化术或者是囊肿摘除术。
肾囊肿对身体的危害
对于肾囊肿很多患者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肾囊肿是有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没有及时的检查和治疗,才会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越年轻的人得了肾囊肿的危害是越大的,所以大家是一定要引起重视的,来看看肾囊肿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吧。
肾囊肿能否完全痊愈
肾囊肿能否完全治愈,专家认为,想要有效治疗肾囊肿,就要根据肾囊肿大小、结构的不同,对肾脏挤压程度的不同,肾囊肿患者症状表现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什么是肾囊肿
所谓的肾囊肿,属于一种良性病变,所以一般没有太大的危害性。倘若肾囊肿的体积比较小,没有诱发不良症状,可以不用处理;倘若肾囊肿的体积比较大,诱发了一些诸如腰痛以及腰酸等等不良症状,需要借助手术治疗的方法来进行缓解。
02:06
肾囊肿穿刺会复发吗
肾囊肿穿刺复发是不可避免的临床问题。临床上注射硬化剂的囊肿复发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不注射硬化剂,过一段时间后,囊肿又会重新复发。因为仅仅是把囊液抽除,而囊壁才是分泌囊液的根本原因。没有将囊壁进行切除的情况下,囊肿的复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患者肾囊肿位置比较深,紧贴集合系统或肾盂、肾盏,超声医生不敢贸然在抽吸囊液之后,在囊壁里注射硬化剂。因为硬化剂会腐蚀肾盏,造成肾盂积水,引起尿瘘的情况。所以内部比较深的肾囊肿复发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对于在肾实质表面的肾囊肿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小。
肾囊肿饮食注意什么
肾囊肿属于肾脏的良性病变,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肾囊肿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肾小管受到堵塞,或者是由于先天性的肾脏发育不良等原因而引起的。患者是囊肿的患者在饮食上并没有特别的禁忌,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平时注意进饮食,尽量清淡一些,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葱姜蒜辣椒等,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瓜果。患了肾囊肿之后,需要积极地通过彩超、CT等检查,明确囊肿的具体大小。如果是比较小的囊肿,比如直径在四厘米以下的小囊肿,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危害,患者一般也没有不适症状,对于这种情况并不需要做特殊处理。每半年到一年左右,通过彩超检查,了解囊肿大小变化就可以了。如果囊肿比较大,直径超过了四厘米,会对肾脏造成一定的压迫。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积极的进行手术处理,将囊肿切除。
语音时长 01:31

2019-12-19

57934次收听

肾囊肿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肾囊肿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儿童罕见。肾囊肿一般预后很好,不会出现尿毒症,同时肾囊肿也很少出现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所以对于肾囊肿的患者来说,在饮食方面没有特别的禁忌,同正常人相似。可选用正常饮食,只要注意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就行,可以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鼓励患者多吃糖类、粗粮、蔬菜等。高纤维素的饮食有利于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和代谢废物的排泄,多吃对患者是有有益的。由于肾囊肿的患者不存在肾功能不全,因此对于蛋白质的摄入没有限制,既可以摄入植物蛋白,也可以摄入动物蛋白。当然患者应当禁吃刺激性、辛辣的食物,也不要吃过多油炸的食物。
语音时长 01:33

2019-12-10

55166次收听

肾复杂性囊肿会消失吗
肾复杂性囊肿是不会自己消失的,所以患病以后必须要积极的配合治疗,才可以选择中药治疗、西药治疗、手术治疗等办法来达到治愈的效果。需要患者配合医生用药,检查病情的严重程度,然后选择适合的治疗办法,让身体恢复健康。
02:09
肾囊肿是怎么形成的
提起肾囊肿多指多发性的肾囊肿,因为单发的肾囊肿没有临床意义。多见于老年人,不需要治疗。多发性的肾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肾脏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多发的肾囊肿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来说当PKD1和PKD2发生突变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会出现问题。再加上处于感染和中毒的环境因素下,基因杂合子会发生突变,引起囊肿。多发蛋白复合物功能变化也会促进肾囊肿形成。肾间质的纤维化以及血管的坏化会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所以肾囊肿是因为杂合子基因的突变而导致的囊肿,肾间质纤维化、血管坏化会导致尿毒症的发生。
肾囊肿严重吗
肾囊肿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当囊肿比较小时不用治疗,定期复查就可以,当囊肿比较大时可以采取手术治疗,一般预后效果良好。肾囊肿患者平时要注意多喝水,不要憋尿,清淡饮食,适当的锻炼身体,裤带不要系得太紧等,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