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耳炎怎么回事
儿童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鼻腔冲洗、腺样体切除术、免疫调节等方式治疗。
1、细菌或病毒感染
儿童中耳炎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主要致病菌,患儿可能出现耳痛、发热、听力下降。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急性期可配合局部热敷缓解疼痛。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儿童咽鼓管短平直,易因感冒肿胀导致通气障碍。长期张口呼吸、鼻窦炎会加重功能障碍,表现为耳闷、耳鸣。建议保持鼻腔通畅,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睡眠时抬高头部。反复发作需检查是否存在先天性咽鼓管结构异常。
3、过敏性鼻炎
过敏体质儿童鼻黏膜水肿可蔓延至咽鼓管开口,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伴耳部胀痛。需规避过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4、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增生会机械性阻塞咽鼓管咽口,多见于3-10岁儿童,常伴夜间打鼾、张口呼吸。轻度肥大可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缓解,中重度需行腺样体切除术。术后需预防伤口感染,定期复查耳部情况。
5、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婴幼儿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对病原体清除能力弱。早产儿、营养不良儿童更易反复感染,可能并发鼓室积液。建议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补充维生素D滴剂增强免疫力。母乳喂养有助于降低发病概率。
家长应注意保持儿童鼻腔清洁,哺乳时避免平躺姿势,感冒期间及时处理鼻塞症状。游泳后需擦干外耳道,避免用力擤鼻涕。若出现持续耳痛、高热或听力明显下降,应立即就诊耳鼻喉科。日常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含锌食物如牡蛎、瘦肉,避免接触二手烟等呼吸道刺激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