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怎么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生活调整等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腺样体肥大、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鼻腔黏膜水肿,口服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中耳积液排出,合并细菌感染时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药物治疗适用于轻中度积液或急性发作期,需配合鼻腔冲洗。
2、咽鼓管吹张
通过波氏球或导管进行咽鼓管通气,帮助平衡中耳压力并促进积液引流。该方法适用于咽鼓管功能轻度障碍者,操作需由耳鼻喉科医生完成,急性鼻炎发作期禁用。可联合捏鼻鼓气法进行家庭辅助治疗。
3、鼓膜穿刺
在无菌条件下用穿刺针抽出中耳积液,即刻缓解耳闷胀感。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积液,穿刺后需保持耳道干燥1周。该操作有鼓膜穿孔风险,需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4、鼓膜置管术
在全麻下切开鼓膜并放置通气管,维持中耳通气6-12个月。适用于反复发作、听力下降明显的慢性患者,术后需避免耳道进水。通气管通常可自行脱落,极少数需手术取出。
5、生活调整
避免用力擤鼻及乘坐飞机,哺乳期婴儿保持45度角喂养。使用空气加湿器维持环境湿度,过敏患者需远离过敏原。适当咀嚼口香糖有助于咽鼓管开放,但急性期需禁食辛辣刺激食物。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日常应加强鼻腔护理,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保持清洁,感冒时及时治疗鼻塞症状。儿童患者需监测听力发育情况,避免长期使用耳机。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进水,若出现耳痛、发热等急性感染表现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耳内镜,观察通气管位置及中耳恢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