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毛囊炎的特点
艾滋病毛囊炎通常表现为多发性红色丘疹或脓疱,可能伴随瘙痒或疼痛,好发于面部、胸背等皮脂腺丰富区域,与免疫缺陷导致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有关。
艾滋病患者因免疫系统受损,毛囊炎常呈现反复发作且难以自愈的特点。病原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为主,皮损形态多为直径2-5毫米的红色炎性丘疹,顶端可见黄色脓头,严重时可融合成片。与普通毛囊炎相比,艾滋病相关毛囊炎更易出现深部毛囊周围炎,愈后可能遗留色素沉着或萎缩性瘢痕。部分患者会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提示可能存在播散性感染。
在CD4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的晚期艾滋病患者中,毛囊炎可能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无痛性溃疡、坏死性皮损或广泛性毛囊角化过度。这类皮损往往对抗生素反应差,需通过皮肤活检明确病原体。特殊类型如嗜酸性毛囊炎在艾滋病患者中发生率显著增高,表现为剧烈瘙痒的荨麻疹样丘疹,可能与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相关。
艾滋病患者出现毛囊炎应及时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测,治疗需结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与针对性抗感染药物。日常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沐浴产品,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饮食需保证充足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限制高糖高脂食物以降低马拉色菌繁殖风险。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皮损持续不愈或扩散需警惕机会性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