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腋下长疙瘩怎么回事
哺乳期腋下长疙瘩可能与乳腺导管阻塞、副乳增生、毛囊炎、淋巴结肿大、乳腺炎等原因有关,可通过热敷按摩、药物治疗、手术引流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乳腺导管阻塞
哺乳期乳汁淤积可能导致乳腺导管阻塞,形成腋下硬结。表现为局部肿胀触痛,皮肤无发红发热。可通过婴儿频繁吸吮、手法排乳缓解,必要时使用吸奶器辅助。若继发感染可出现乳腺炎症状。
2、副乳增生
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刺激残留的副乳腺体增生,哺乳期尤为明显。表现为腋窝柔软包块,按压可有少量乳汁分泌。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哺乳结束后多自行消退。若持续增大或疼痛明显,可考虑手术切除。
3、毛囊炎
腋窝汗腺密集且潮湿,易因细菌感染引发毛囊炎。可见红色丘疹伴脓头,伴有灼痛感。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抓挠以防感染扩散。
4、淋巴结肿大
哺乳期免疫力变化可能导致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结节,活动度好,轻度压痛。通常与乳腺炎、上肢感染等有关,原发病控制后淋巴结可逐渐缩小。若持续肿大需排除肿瘤可能。
5、乳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乳腺组织炎症,可能波及腋下淋巴区域。典型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伴腋下肿块,可伴发热寒战。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脓肿形成时需切开引流。
哺乳期发现腋下疙瘩应避免自行挤压,每日用温水清洁后保持干燥。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对腋下皮肤的摩擦。哺乳前后注意手部清洁,定期更换防溢乳垫。若肿块持续增大、出现剧烈疼痛或发热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感染或肿瘤性病变。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师指导,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