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缺损的原因是什么
骨质缺损可能由骨质疏松、外伤骨折、骨肿瘤、骨髓炎、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病理性骨折等症状。
1、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骨质缺损的常见原因,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骨量减少导致骨微结构破坏,可能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或髋部骨折。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骨化三醇软胶囊等药物,同时需加强钙质和维生素D的摄入。
2、外伤骨折
严重外伤可能导致骨组织断裂或粉碎性骨折,若复位不良或愈合过程中血供不足,可能形成骨缺损。临床表现为畸形愈合或延迟愈合,需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植骨术修复,术后可配合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等中成药辅助治疗。
3、骨肿瘤
原发性骨肉瘤或转移性骨肿瘤会破坏正常骨结构,造成溶骨性缺损。患者可能出现夜间痛、病理性骨折,X线可见虫蚀样改变。需通过穿刺活检确诊,治疗包括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配合注射用唑来膦酸、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等抑制骨破坏药物。
4、骨髓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会导致骨质坏死吸收,形成死骨和骨缺损灶。急性期表现为高热、局部红肿,慢性期可见窦道流脓。需进行病灶清除术,术后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盐酸万古霉素等抗生素,配合高压氧治疗促进愈合。
5、内分泌紊乱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过量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会加速骨吸收,形成纤维囊性骨炎。患者可能出现骨痛、多发骨折,血钙检测异常升高。需手术切除甲状旁腺腺瘤,术后补充碳酸钙咀嚼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调节钙磷代谢。
骨质缺损患者日常应保证每日800-1000毫克钙摄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钙食物,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吸烟酗酒,减少咖啡因摄入。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强度抗阻训练,如水中行走、弹力带锻炼等,有助于刺激骨形成。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应监测骨代谢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