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测糖尿病的小窍门
自测糖尿病可通过观察典型症状、使用家用血糖仪检测、记录饮食运动变化等方式初步判断,但确诊仍需医院静脉血糖检测。糖尿病可能与遗传、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等症状。
1、观察典型症状
短期内出现明显多饮多食多尿伴体重下降需警惕。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升高导致渗透性利尿,每日排尿次数可达10次以上,口渴感持续且饮水量超过3升。部分患者会出现餐后困倦、伤口愈合缓慢、手足麻木等非典型表现。但妊娠期女性或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反复尿路感染或视力模糊。
2、家用血糖仪检测
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提示异常。测量前需清洁采血部位,避免挤压手指影响数值。不同品牌血糖仪存在误差,同一时段连续测量结果差异超过15%需更换试纸。检测结果接近临界值时,应连续监测3天并记录饮食情况。
3、记录饮食运动变化
高糖饮食后出现心慌出汗等反应可能提示胰岛素分泌异常。建议记录每日主食摄入量、水果种类及运动时长,观察血糖波动规律。典型糖尿病前期患者运动后血糖下降不明显,而健康人群30分钟有氧运动可使血糖降低1-2mmol/L。
4、风险评估工具
采用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可初步筛查。包含年龄、BMI、腰围、家族史等8项指标,总分超过25分建议就医。线上问卷如FINDRISC量表也能评估患病概率,但无法替代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5、尿液试纸检测
晨尿检测尿糖阳性需进一步确认。尿糖试纸呈绿色提示血糖可能超过10mmol/L,但受饮水量和肾功能影响较大。合并酮体阳性时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立即就医。该方法灵敏度较低,仅适用于无条件测血糖时的初步筛查。
建议保持每日3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减少精制米面摄入,用全谷物替代部分主食。定期监测腰围和体重,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发现异常指标时须到内分泌科完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检查,避免自行诊断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