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稍高回声什么意思
牙槽骨吸收是指牙槽骨因炎症、创伤或生理性因素导致骨质密度降低或体积缩小的病理过程,常见于牙周炎、骨质疏松或牙齿缺失等情况。
1、牙周炎
牙周炎是牙槽骨吸收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由牙菌斑中的细菌引发慢性炎症。炎症反应会激活破骨细胞,导致牙槽骨逐渐破坏。患者可能出现牙龈红肿、牙齿松动等症状。治疗需通过龈下刮治清除菌斑,配合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口颊片等药物控制感染,严重时需进行牙周翻瓣手术。
2、骨质疏松
全身性骨质疏松可能加速牙槽骨吸收,多见于绝经后女性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骨质代谢失衡使牙槽骨密度下降,表现为全口牙齿松动加剧。需检测骨密度,补充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同时加强富钙饮食。
3、牙齿缺失
牙齿缺失后缺乏功能性刺激,局部牙槽骨会发生废用性吸收。缺牙区骨高度在缺牙3-6个月内下降明显。建议尽早进行种植修复或活动义齿修复,必要时结合骨增量手术。咀嚼训练有助于减缓吸收速度。
4、正畸治疗
正畸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压力侧牙槽骨吸收。表现为移动牙的松动度异常增加。需调整矫治力度,使用低强度持续力,配合服用骨化三醇胶丸促进骨改建,定期拍摄X线片监测骨量变化。
5、创伤因素
急性外伤如牙齿撞击或慢性创伤如不良修复体压迫,均可导致局部牙槽骨吸收。需及时解除创伤源,固定松动牙,严重骨缺损时可植入Bio-Oss骨粉等骨替代材料促进再生。避免用患牙咬硬物。
预防牙槽骨吸收需保持口腔卫生,每日使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配合牙线及冲牙器清除邻面菌斑。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洁治,缺牙患者及时修复。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适度咀嚼粗纤维食物刺激牙槽骨。出现牙龈出血、牙齿移位等症状时应尽早就诊,通过牙周探诊、全景片等检查评估骨吸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