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腱膜炎和足底筋膜炎区别
跖腱膜炎和足底筋膜炎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名称,均指足底筋膜因慢性劳损或炎症引发的疼痛综合征,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案基本一致。
跖腱膜炎与足底筋膜炎在解剖学上均涉及足底腱膜结构,该组织起自跟骨结节,向前延伸至跖骨头,主要功能是维持足弓稳定性。两种名称的差异源于术语使用习惯,前者强调解剖部位跖腱膜,后者侧重病理性质筋膜炎症,但实际诊疗中无需刻意区分。典型症状表现为晨起或久坐后第一步行走时足跟剧痛,活动后减轻但长时间站立或运动后加重。疼痛多位于足跟内侧,可能伴随局部压痛或足底紧绷感。
从发病机制看,两者均由足底筋膜反复微损伤导致退变或无菌性炎症,常见诱因包括长期负重、扁平足、高弓足、肥胖或突然增加运动量。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或MRI可能显示筋膜增厚或周围水肿,但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治疗上均以保守疗法为主,包括休息、冰敷、拉伸训练、矫形鞋垫及非甾体抗炎药,顽固性病例可考虑体外冲击波或局部注射治疗。
日常需避免穿硬底鞋或赤足行走,控制体重以减轻足部负荷,规律进行足底筋膜拉伸运动如台阶牵拉或毛巾抓握练习。急性期疼痛时可使用网球滚动按摩足底促进血液循环,夜间睡眠时佩戴足踝支具保持筋膜伸展状态。若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或出现持续性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排除应力性骨折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