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怎么引起怎么办
分泌性中耳炎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腺样体肥大、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术、鼓膜穿刺术、腺样体切除术、鼓膜置管术等方式治疗。
1、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负责调节中耳气压平衡。当咽鼓管因炎症、结构异常或功能失调导致阻塞时,中耳内负压形成,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浆液渗出形成积液。常见于鼻窦炎、鼻炎患者,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减退。可通过捏鼻鼓气法锻炼咽鼓管功能,严重者需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2、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鼻咽部炎症时,病原体可能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黏膜,导致黏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黏液分泌增多。多见于感冒后儿童,伴随鼻塞、流涕症状。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控制鼻部炎症。
3、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鼻黏膜发生Ⅰ型超敏反应,组胺释放引起咽鼓管黏膜水肿。特征性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耳部症状具有季节性。需检测过敏原并避免接触,口服氯雷他定糖浆缓解症状,鼻腔冲洗减少过敏原残留。
4、腺样体肥大
儿童腺样体生理性增生可能压迫咽鼓管咽口,阻碍中耳通气引流。长期张口呼吸、睡眠打鼾是典型表现,可能引发腺样体面容。鼻咽侧位片可明确诊断,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后配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预防复发。
5、气压损伤
飞行、潜水等气压急剧变化时,若咽鼓管未能及时开放平衡压力,可能导致中耳黏膜血管破裂渗出。急性期出现耳痛、耳鸣,严重者鼓膜穿孔。发生后应立即做吞咽动作或瓦尔萨尔瓦动作,疼痛剧烈者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合并出血时禁用鼓气疗法。
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病原体逆行感染,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保持鼻腔清洁,过敏体质者需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儿童患者建议进行纯音测听监测听力变化,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污水进入。饮食宜清淡,减少奶制品摄入可能有助于降低黏液分泌,若症状持续4周以上或出现耳流脓、眩晕等表现应及时复查耳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