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流黄水怎么治疗
中耳炎流黄水可通过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清洁外耳道、鼓膜穿刺术、鼓室成形术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耳部外伤、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可直接作用于耳道,抑制细菌繁殖。适用于鼓膜穿孔较小的患者,使用前需清洁外耳道分泌物,每日滴入2-3次。用药期间避免耳道进水,若出现耳部刺痛或瘙痒需停药就医。
2、口服抗生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可控制中耳及周围组织感染。细菌性中耳炎多伴随发热、耳痛,用药5-7天后需复查。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罗红霉素胶囊,儿童需按体重调整剂量。
3、清洁外耳道
使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柔清理分泌物,保持耳道干燥。操作时避免触碰鼓膜,每日清洁1-2次。合并真菌感染时可配合克霉唑溶液擦拭,但不可自行冲洗耳道。
4、鼓膜穿刺术
对脓液积聚严重者,医生会在鼓膜前下方穿刺引流。术后需保持穿刺点朝下体位,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该操作可迅速缓解耳闷胀感,多数患者1-2周内穿刺点自行愈合。
5、鼓室成形术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时,需手术清除病变组织并修复鼓膜。术后需避免用力擤鼻、潜水等活动,定期复查听力。人工听骨植入者需预防排斥反应。
治疗期间应避免游泳、乘飞机等气压变化活动,擤鼻时需单侧交替进行。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促进黏膜修复。睡眠时患耳朝上,使用消毒枕巾每日更换。若出现眩晕、面瘫等并发症需立即急诊处理。恢复期可进行耳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但禁止自行使用偏方灌洗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