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怎么办好
急性中耳炎可通过局部用药、口服药物、物理治疗、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置管术等方式治疗。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免疫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局部用药
急性中耳炎出现耳道流脓时,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滴耳液控制感染。若伴随外耳道肿胀,可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减轻炎症反应。用药前需清洁外耳道分泌物,避免污染药液。
2、口服药物
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可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若疼痛明显可配合布洛芬混悬滴剂缓解症状。病毒感染时需使用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合并过敏者可加用氯雷他定糖浆。
3、物理治疗
早期无化脓时可采用超短波理疗促进炎症吸收,每日治疗10-15分钟。配合局部热敷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耳闷胀感。治疗期间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
4、鼓膜穿刺
鼓室内积液较多导致剧烈耳痛或听力下降时,需在无菌操作下穿刺抽液。穿刺后可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减轻黏膜水肿,术后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该操作能迅速缓解症状并获取病原学标本。
5、鼓膜切开置管术
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或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需行鼓膜切开并放置通气管。通气管通常留置6-12个月,期间避免耳道进水。该术式能平衡中耳压力,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
急性中耳炎患者应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或呛水。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头部剧烈运动。儿童患者家长需监测体温变化,避免二手烟暴露。若治疗后48小时症状无改善或出现高热、剧烈头痛,须立即复诊评估并发症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