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放疗水肿期
放疗水肿期是指放射治疗后因组织炎症反应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局部体液积聚现象,常见于头颈部、乳腺等放疗区域。
放疗水肿期通常发生在放射治疗开始后1-2周内,可持续至治疗结束后数周。水肿程度与放疗剂量、照射范围及个体差异有关。典型表现为照射区域皮肤紧绷、按压凹陷、局部肿胀,可能伴随疼痛或活动受限。头颈部放疗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或发音含糊,乳腺放疗可能引起上肢沉重感。
水肿形成机制主要涉及放射线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至组织间隙。同时淋巴管受损会延缓组织液回流,进一步加重水肿。部分患者可能因纤维化倾向导致水肿持续时间延长,少数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表现。
放疗期间应保持照射区域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或抓挠,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头颈部放疗患者可采用高蛋白流质饮食,减少咀嚼动作。乳腺放疗患者需进行规范化的上肢功能锻炼,睡眠时适当垫高患肢。所有患者均应定期复查,出现持续加重的水肿、皮肤破溃或发热时应及时联系放疗科医生评估。日常可记录水肿范围变化,配合医生进行弹力绷带包扎或物理治疗等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