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胆囊息肉并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

发布时间:2022-06-172175次浏览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去年冬天一男性患者以“胆囊息肉”收入我科室,在经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后,可以将该患者确诊为患上了胆囊息肉,我院在与家属协商后决定为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抗炎、抑酸、补液的治疗。术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身体状况恢复正常,手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基本信息】男、54岁

【疾病类型】胆囊息肉

【就诊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1月

【治疗方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抗炎、抑酸、补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奥美拉唑、复方维生素注射液等)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7天,术后7-10天门诊拆线

【治疗效果】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患者不适症状消失,身体得以康复

一、初次面诊

去年冬天外面下着大雪,我科室的医护人员们像往常一样忙碌着,我刚想坐下休息便看见一位大约50多岁的男性在科室门口站着,我连忙将他叫进屋内让他坐下,我问:“您是身体哪里不舒服吗”?患者自述近期肚子不太舒服,每顿饭吃完都会觉得肚子胀的厉害,但是过一会儿又能自行缓解,之前去其他医院检查过,医生给我做了检查说是胆囊息肉。

听到患者自述,了解了患者大致情况,询问患者是否带了之前的检查报告,检查报告单显示该患者胆囊壁厚大约0.32CM,胆囊息肉的体积约2.0CM*1.3CM,后续我院又为患者安排了MRCP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见图一):患者胆囊腹壁中可见14mm稍长T2的信号灶,边缘欠规整,结合检查结果基本可以诊断为胆囊息肉。

图一

二、治疗经过

我将患者在我院的检查报告以及在其他医院的检查报告拿给患者的家属看,并且告诉患者家属患者现在的病情情况,以及我院为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可能是因为需要对患者做手术的原因,患者以及其家属都比较抗拒,我科室的医护人员们也逐一对开导患者家属,而我则负责患者的心理工作,最终患者家属考虑到病情的严重性同意我院为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

患者办理完住院手续后,我便带患者进行了一次血常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见图二):患者体内的葡萄糖比较高,再加上对患者的询问,患者患有五年的糖尿病史,同时患者血钾偏低。检查过后,我院选择于患者住院后的第3天为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此手术方式属于一种微创手术,术中可以明显减轻患者不适感,且手术的创口也比较小,术后的恢复也比较快。手术之后我院对患者进行了抗炎补液,主要使用了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此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杀菌的作用,可以预防术后伤口感染,同时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达到抑酸的作用,并且为患者使用了复方维生素注射液,使用此药物主要是为了给患者补充营养、补充能量。

图二

三、治疗效果

术后查房时看着患者的精神头儿十足,应该是恢复的还不错,因为之前每次吃饭后都会出现腹部不适,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出现了体重下降的情况,手术后患者的食欲明显上升,患者告诉我:“做完手术以后啊,现在吃的也好,睡得也好,身体也没有不舒服”。我听到这里也为患者感到高兴,看来这个手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术后我院医护人员又对患者进行了体格检查,患者的血压为121/78mmHg,心率为72次/分,体温正常无发热情况,切口处未出现红肿以及裂开的现象,在患者的强烈要求下,决定于入院治疗的第7天给予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四、注意事项

患者出院之前,我又特意到病房里看了一下患者,并叮嘱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不要剧烈活动或者太过于劳累,以免影响切口的愈合;出院后继续使用药物进行抗炎治疗,以防引起切口处感染,并且切口处不能接触水源,以免引起感染;饮食尤为重要,饮食建议尽量选择易消化的清淡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或者高胆固醇的食物等,适当吃点新鲜的果蔬,可以帮助保持大便通畅;手术后7-10天后到医院进行拆线,并且注意自行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医院就医。

五、个人感悟

该患者的生活一向比较规律,无论是作息还是饮食等,目前不能完全明确该患者患病因素是什么,但是该患者在身体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检查,并且在我院及时的治疗下,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患者身体恢复正常。

胆囊息肉也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都是良性的,只有少部分是恶性的,一般胆囊息肉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等症状,所以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一定立即就医检查,切勿自行判断,以免延误病情。

相关推荐

胆囊息肉遗传因素
在我国,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病变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如胆囊息肉大于1厘米时,最好先行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有的患者还担心会不会遗传,胆囊息肉遗传因素有哪些。
胆囊息肉患者能否喝牛奶
胆囊息肉患者是可以喝牛奶的,因为牛奶中的胆固醇含量很低,对胆囊息肉构不成威胁,而且牛奶中的某些成份还能有效控制肝脏制造胆固醇的数量,使得牛奶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可以放心的喝牛奶。
接吻会传染胆囊息肉吗
不是传染病,是不会传染的。胆囊息肉是一种发生于胆囊的良性赘生物,它是一般不影响肝脏的,但是如果息肉的体积比较大例如超过1个公分则会有着恶变的可能,是需要积极择期手术摘除的。胆息肉不是传染性疾病,不会传染肝的。但会影响肝的功能。
胆囊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胆囊息肉是胆囊上皮细胞的增生而形成的。胆囊息肉是最常见的胆固醇息肉,也是腺瘤息肉,胆固醇息肉通常跟人体的胆固醇代谢和胆囊的功能密切相关,比如高脂饮食、血脂升高、以及肝脏对胆固醇和血脂代谢的障碍等,都会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成分增加,胆固醇会从胆汁里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沉积在胆囊壁上,就形成了胆固醇息肉,胆固醇结晶的增加逐渐地在胆囊壁积累,息肉就会越来越大。还有一种胆囊息肉是腺瘤息肉,腺瘤息肉是胆囊的一种良性的肿瘤性病变,增生不是一种恶性肿瘤,是良性的,不用太紧张和焦虑,胆固醇息肉和胆囊腺瘤息肉有时可以合并存在,成为混合性息肉,不管是哪种性质的息肉,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进行手术治疗。胆囊胆固醇息肉、胆囊腺瘤性息肉以及混合性的息肉都是胆囊的良性病变,通常都是在体检中发现的。所以对于这类疾病不需太紧张,只需定期复查,当它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要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临床治疗。
语音时长 02:20

2020-02-27

55015次收听

02:54
胆襄息肉有什么症状
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是在查体的时候发现,往往没有任何的不适症状,有的胆囊息肉合并了胆囊结石或胆囊炎,其表现的症状是由于结石堵塞胆囊管或者是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而出现的腹痛发热,个别的胆囊息肉在胆囊颈部有可能会堵塞胆囊管引起胆绞痛,少数的胆囊息肉像腺瘤性息肉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其基底较宽直径较大内部有血流生长速度比较快存在潜在癌变的风险。对于这种腺瘤性息肉来讲即使没有症状也是建议外科手术治疗,所以对于胆囊息肉的诊断来讲症状并不是主要的依据而是要通过观察其变化判断其性质以及对于胆囊息肉是否合并有其它的胆囊系统疾病来进行综合的判断,当然一旦确诊为无论是胆固醇性的息肉还是对于胆囊,有潜在影响的其它疾病我们都要注意饮食中低脂低热量以及定期的体格检查。
02:10
胆囊息肉怎么引起的
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我们可以将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胆固醇性息肉最常见。往往是和胆囊内胆汁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或比例失调,胆囊收缩功能障碍而出现的,胆囊内胆固醇结晶贴附在胆囊壁上形成的多发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具体形成的原因不清楚,那么对于腺瘤性息肉我们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观察及息肉的大小、形态、基底是否有血流,来判断其有无发生癌变的风险,那么炎性息肉是由于长期慢性的胆囊炎特别是胆囊结石刺激以胆囊壁内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病变!那么,无论是哪一种息肉,我们的建议都是要通过检查来确定其胆囊息肉的性质,并通过动态监测来观察其变化情况,对于有症状或者是有癌变风险的胆囊息肉,则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01:52
胆囊息肉怎么调理
胆道息肉的形成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胆固醇性的息肉往往是在长期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平常一日三餐不准时,经常熬夜、抽烟、喝酒、长期的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有关,那么有的息肉还会合并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因此呢,对于这样的胆囊息肉形成我们需要控制饮食当中脂肪的摄入,那么某些肥胖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建议呢,积极的锻炼身体控制体重减少身体内脂肪的比例,那么对于腺瘤性息肉目前形成原因还不太清楚,由于其具有潜在癌变的风险,所以呢,一旦确诊,特别是胆囊息肉大小超过一公分,基底较宽,有血流,有发生癌变的风险的时候,则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吃什么药
胆囊息肉可以口服抗炎的药物,比如头孢羟氨苄片,或者青霉素V钾片等。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无不适的症状,极少数患者可以出现类似慢性胆囊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胆囊息肉可以出现癌变的情况,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大大提高。胆囊息肉小的情况下是需要定期观察,可以吃点清热解毒的药物:胆石通胶囊,消炎利胆片。其次可以吃点中药调理治疗,例如:鱼腥草、栀子、玉米须、蒲公英等等,具有清理胆囊毒素的作用。在饮食上需要注意: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证热量需要和利于肝糖原的生成;减少纤维素含量,少渣饮食还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增加进餐次数,以刺激胆汁分泌,减少胆囊中胆汁淤滞浓缩。
语音时长 01:41

2019-12-27

55223次收听

02:45
胆囊息肉原因有哪些
胆囊息肉与胆汁酸分解代谢能力以及胆囊里生长具有恶变潜质的与变化有关系。胆囊息肉主要的病理类型有两个:一个是胆固醇息肉;一个是腺瘤样的息肉。胆固醇的息肉形成主要可能跟胆囊内对胆固醇,包括胆汁酸的分解代谢能力有关系。而腺瘤样的息肉本身可能是胆囊里生长的具有恶变潜质的一类病理变化,所以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并不是特别的明确,也没有办法去控制胆囊息肉的发生,以及控制胆囊息肉的生长速度,所以能做的在发现胆囊结石以后进行一个密切的监测和随访,发现胆囊息肉短期之内有明显的增大,直径超过一公分,就需要尽早的进行外科手术的干预。
胆囊息肉的治疗
较小的胆囊息肉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如果息肉太大,有可能癌变,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胆囊息肉应及时治疗。一般10毫米以上的息肉以及恶性息肉应及时切除,而小于10毫米的息肉只要定期检查即可。
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
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很高,了解形成的原因,有利于积极进行预防。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摄入太多的胆固醇,是引发胆囊息肉的主要原因,另外遗传、乙肝、炎症刺激、胆囊结石、先天发育不良等,也会导致胆囊息肉的出现,如果息肉较大要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病因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还有可能与饮食,生活方式,胆固醇摄入过多,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分类分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其中炎症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及结石症有关,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排毒器官,但随着近年来在饮食方面过多的使用了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使得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进一步升高,常见原因考虑以下几种:一、饮食,胆囊中的胆汁有消化食物的作用,患者如果饮食没有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则胆囊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利用,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刺激胆囊壁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二、生活方式,患者要克服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熬夜、酗酒、抽烟等,要坚持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取山楂、菊花等做成药茶经常饮用,以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三、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囊息肉,所以患者应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四、胆囊息肉还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
语音时长 02:11

2019-04-29

54982次收听

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
胆囊息肉在医学里面专业叫胆囊息肉样病变,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息肉。息肉是长在胆囊的黏膜,表面长出来一个肿物,所以息肉它只是一个形态上的描述。息肉分为多种,最多见的像胆固醇性息肉,就是像油脂类东西,胆固醇性息肉其实就是一些炎症引起的。还有腺瘤样息肉是良性肿瘤的腺瘤样息肉,还有像发展比较重的是恶性的息肉,所以这就是胆囊息肉的一个基本情况。
语音时长 01:04

2018-09-14

51929次收听

胆囊息肉能自己好吗
胆囊息肉能否自愈主要由它的性质决定,大部分难以自愈。真性息肉每年变化不大,可以不管。胆固醇性息肉,想让它自动地消退比较困难。从B超上看到有明显的增大趋势,这种息肉不太能自愈。除非在胆固醇性息肉早期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会逐渐消退。
语音时长 01:19

2018-09-07

58976次收听

01:36
胆囊息肉样病变确诊方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常规需要做B超,通过B超检查就可以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但是要真正的鉴别它是胆固醇性息肉或者是真正的胆囊息肉时,往往需要借助超声造影的检查。胆固醇性的息肉,它实际上是胆固醇的结晶,往往不含有血管。在超声造影下看不到有血流通过。而真正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它是从黏膜上增生的一些结节,往往伴有血流。通过超声造影可以很明确地看到病变是否有血流。如果病变有血流,强烈建议尽快手术。如果病变没有血流,它是胆固醇性息肉的可能性非常大,可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