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电除颤和非电除颤区别是什么
同步电除颤和非电除颤的主要区别在于放电时机与适应症,同步电除颤通过R波触发放电以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非电除颤则用于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速的紧急复苏。
同步电除颤通过心电图R波同步触发放电,避免在心脏复极期T波放电,从而降低诱发室颤的风险,适用于房颤、房扑、室上速等规则性快速心律失常。其能量选择较低,通常为50-100焦耳,需患者保持稳定心律以完成同步识别。非电除颤无需同步信号,直接高能量放电200-360焦耳用于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速,此时心脏电活动紊乱,同步功能无法识别R波。两种模式在除颤器上通过按钮切换,临床需根据心电图表现快速决策。
同步电除颤操作前需确保电极片粘贴牢固,避免运动伪差干扰R波识别,若同步失败可能转为非同步模式。非电除颤强调尽早实施,延迟每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需在识别心律后立即充电放电。两者均需在专业监护下进行,但非电除颤更依赖团队配合与高质量胸外按压。
无论是同步还是非电除颤,操作前均应确保环境安全,检查设备电量与电极连接,除颤后立即评估心律并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对于非专业人员,遇到疑似心脏骤停时应优先进行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默认模式,而医疗机构内需由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根据心律分析选择模式。日常预防需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定期心电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律失常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