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秋季腹泻的原因是什么
小儿秋季腹泻可能由轮状病毒感染、饮食不当、腹部受凉、细菌性肠炎、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引起。秋季腹泻多见于婴幼儿,通常表现为水样便、发热、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
1、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小儿秋季腹泻最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袭小肠黏膜后会导致肠绒毛损伤,影响水分和电解质吸收。患儿可能出现蛋花汤样水便,每日排便可达10次以上。治疗需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家长需注意隔离消毒。
2、饮食不当
秋季生冷食物摄入过多或食物变质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过量食用寒凉瓜果或未彻底加热的辅食易引发腹泻。症状多为糊状便伴未消化食物残渣。家长需暂停添加新辅食,给予米汤、焦米粥等易消化食物,必要时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
3、腹部受凉
季节交替时昼夜温差大,婴幼儿腹部保暖不足会导致肠蠕动加快。冷刺激使肠道血管收缩,消化酶活性降低,出现绿色泡沫样便。建议家长使用肚围保暖,用温热掌心顺时针按摩腹部,腹泻严重时可短期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
4、细菌性肠炎
进食被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污染的食物会引起感染性腹泻。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部分患儿有高热症状。需化验大便常规确诊,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颗粒、布拉氏酵母菌散、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药物,家长要严格处理排泄物。
5、乳糖不耐受
秋季腹泻后继发乳糖酶缺乏较为常见,表现为进食乳制品后腹胀、水样泻。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配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修复肠黏膜。母乳喂养者可在喂奶前添加乳糖酶滴剂,症状缓解后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
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预防脱水可少量多次喂服口服补液盐。腹泻期间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餐具需每日煮沸消毒,制作辅食前充分洗手。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哭时无泪、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