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如何形成的
冠心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与遗传、代谢异常、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典型表现为胸痛、心悸、活动后气促,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病史者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可能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陷等有关。此类人群需定期监测血脂、血压等指标,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调脂药物。
2、代谢异常
长期高脂血症可导致脂质沉积于血管内膜,形成粥样斑块。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紊乱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控制血糖可选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同时配合非诺贝特胶囊调节血脂。
3、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尼古丁可促进血小板聚集。缺乏运动易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
4、高血压损伤
持续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异常剪切力,引发内皮功能障碍。血压控制目标通常为130/80mmHg以下,可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
5、慢性炎症反应
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抗炎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抑制血小板聚集,严重者需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进行双抗治疗。
冠心病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用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活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注意监测晨起静息心率,若出现持续胸痛超过20分钟或含服硝酸甘油片无效时,须立即就医。长期服药者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指标,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