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是什么意思怎么回事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可能由长期紫外线暴露、遗传因素、免疫抑制、化学物质接触或慢性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光动力治疗、局部药物治疗或靶向治疗等方式干预。
1、长期紫外线暴露
长期紫外线暴露是基底细胞癌的主要诱因,紫外线会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典型表现为面部或颈部出现珍珠样光泽的结节,可能伴随毛细血管扩张。日常需做好防晒措施,使用广谱防晒霜并避免正午阳光直射。
2、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综合征如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会增加患病风险,这类患者常在年轻时出现多发性病灶。特征性表现为皮肤出现凹陷性溃疡或色素性斑块。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皮肤科检查,早期发现可通过冷冻治疗处理。
3、免疫抑制状态
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基底细胞癌发生率显著升高。皮损可能呈现侵袭性生长模式,易发生在非曝光部位。治疗需调整免疫方案,配合使用氟尿嘧啶乳膏等局部药物。
4、化学物质接触
长期接触砷剂、煤焦油等化学致癌物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诱发癌变。临床可见躯干部位出现硬化斑块或溃疡性病变。职业暴露人群应做好防护,确诊后可选用咪喹莫特乳膏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5、慢性炎症刺激
烧伤瘢痕、慢性放射性皮炎等长期炎症病灶可能恶变为基底细胞癌。皮损表现为边缘隆起的溃疡灶,伴有结痂和出血。对于高危炎症区域建议定期监测,必要时采用莫氏显微描记手术彻底切除。
预防基底细胞癌需建立全面的皮肤保护体系,每日使用SPF30以上的防晒产品,穿戴宽檐帽和防晒衣物,避免使用含砷化妆品。定期自我检查头颈、手臂等曝光部位皮肤变化,发现不明原因结节、溃疡或色素改变应及时就诊。术后患者应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监测复发迹象。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抗氧化剂,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