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如何治疗和预防
乙肝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定期监测、疫苗接种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方式治疗和预防。乙肝通常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可能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等途径传染。
1、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措施,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或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核苷类似物,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2、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治疗主要针对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异常。干扰素α注射液是常用的免疫调节剂,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清除能力。免疫调节治疗可能引起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部分患者经过免疫调节治疗后可能实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获得临床治愈。
3、定期监测
乙肝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检查。定期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肝硬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弹性检测,筛查肝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应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监测病情进展。
4、疫苗接种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并按0、1、6个月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的人群也应接种疫苗。医务人员、乙肝患者家属等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加强免疫。疫苗接种可产生持久保护,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5、生活方式干预
乙肝患者应戒酒,避免加重肝脏负担。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摄入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
乙肝患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家庭成员应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交叉感染。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生冷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增强机体免疫力。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乏力、食欲下降、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乐观心态,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