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皮炎
压力性皮炎通常是由于皮肤长期受压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受压部位红肿、疼痛或溃烂。常见于长期卧床、久坐或使用医疗器械固定的人群。
1、病因机制
压力性皮炎的发生与局部持续受压直接相关。压力会阻断皮肤毛细血管血流,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当压力超过毛细血管闭合压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炎性介质释放,引发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反应。若压力持续存在,可能发展为皮肤全层坏死。
2、高危人群
长期卧床患者特别是老年人、脊髓损伤患者、重症监护患者最易发生。使用石膏、支具等医疗器械固定肢体者,肥胖人群皮肤皱褶处,以及坐轮椅者骶尾部都是好发部位。糖尿病患者因微循环障碍更易出现严重病变。
3、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受压部位皮肤发红,指压不褪色。进展期出现水疱、表皮剥脱,疼痛明显。严重者可形成深达肌肉或骨骼的溃疡,创面可能继发感染。骶尾部、足跟、肘部等骨突部位最常受累。
4、预防措施
每2小时改变体位是基础预防措施。使用减压床垫、坐垫等辅助器具。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刺激。营养支持特别是保证足够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皮肤完整性。定期检查骨突部位皮肤状况。
5、治疗方法
轻度皮炎可通过减压、局部消毒处理。出现溃疡需清创换药,可使用银离子敷料等促进愈合。严重感染需系统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大面积坏死可能需要外科清创或皮瓣移植。
预防压力性皮炎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管理。除定期翻身和减压措施外,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使用pH值平衡的清洁产品。穿着宽松柔软衣物减少摩擦,床单保持平整无皱褶。保证每日足够的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等,补充维生素C和锌等有助于伤口愈合的营养素。适度活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但需避免患处继续受压。出现皮肤发红等早期表现时应立即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病情进展。